防控前线 | 武汉24小时纪实:直击一线白衣天使的身影
2020-01-27 上海

编者按

从除夕夜开始到年初三,对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和也已赴鄂的3名疾控专家而言,紧急驰援武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着紧张和战斗的意味。他们争分夺秒地出发,紧锣密鼓地培训、商讨和救治,只因这里是重燃希望的地方。今天,我们推出前方“24小时纪实”,看一看坚守武汉最一线的他们战斗的身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刘昕璐

 凌晨1点 @金银潭医院三层重症病房 

凌晨1点,当城市早已酣然入梦,重症病房里仍旧一片忙碌。特别是疫情下的金银潭医院,注定面临着一场场战斗。

今天凌晨,上海医疗队接管病房后的第一个夜晚,三层重症病房的值班医生排到了阮正上、汪伟和吴志雄医生,三人注定一夜无眠。第一个值班夜里,他们还碰上了转院病人和急诊抢救,弥散着浓重硝烟味也让他们一刻不能放松紧绷着的神经。

护士发现异样情况时会叫医生,此时便需要查房。比较平静的时候,还需要做好许多案头的梳理。就在凌晨1点光景,还迎来了转院病人和抢救病人。

当时,按照职责分工,在隔离病房外的汪伟进一步梳理转院病人的处置流程,制定诊疗方案的草稿,最后再与隔离病房内的专家共同商议后续方案。

汪伟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他的第一个夜班搭班的两名医生分别是新华医院ICU阮正上医生和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吴志雄副主任医师,都是经验老道的资深医生。凌晨1点并不是他们工作的开始,实际上,从下午起他们就迎来了“长班头”。

在重症病房里,使用呼吸机的重症病人不少,治疗和护理都是上海医疗队负责。从昨天与本院医生护士的交接开始,许多流程、团队成员之间都要重新磨合。

草草吃过晚饭,三人进入了晚班的值守。尽可能多的倾听医护人员第一线的护理体会比单纯查阅病史要奏效得多,护理症状、肉眼观察所得,对于病情的研判和后续诊疗方案的提出意义重大。为此,汪伟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

在汪伟看来,情况都是新的,病人症状都比较严重,但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是开展有效救治的基础,上海医生们的压力也可见一斑。

“除了楼层房间的布局,还有要紧的信息系统操作界面,必须赶紧熟悉起来,才能开医嘱写病史。我们只能尽快摸索各种操作细节,仔细研究每个病人的病史。”阮正上也说,真的打仗,不能只靠雄心壮志,还得要关注各个细节,才能保障对患者的诊疗质量。

“第一工作日工作量还是很重的,算上之前的培训,到今天早上8点才结束工作,我们仨前前后后差不多18小时未眠。阮正上一直在隔离病房内,相比之下,最是辛苦。”汪伟这样告诉记者。

“这是特殊时期的参考资料,我们只有这么来了。”汪伟还给记者提供了一张特殊时期的“临时医嘱单”。在隔离病房内,医生并不能携带手机,病房内的医生先将临时医嘱单打印出来,汪伟则用手机翻拍,再发入工作群供大家集体讨论。

 清晨7点 @金银潭医院三层重症监护室护士 

“比想象中的任务要重,这里的病人都是一些重症患者”,今天凌晨0时起,上海市同济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惠蔚正式进入金银潭医院三层重症监护室工作。对于她而言,这场战役真正开始了。

三层重症监护室,里面住在的都是一些危重症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处于呼吸衰竭状态。整个楼面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潜在污染区和病房区域。  

在进入病房前,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佩戴绿色的厚版N95口罩;进入第二道玻璃门后,还要套上一件白色的整体式防护服,戴好护目镜。三级防护,如此里外三层,整个过程都需要20分钟左右。这样厚重的防护装备一层一层套在身上,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

由于眼下任务繁重加上防护装备缺乏,金银潭医院的护士一个班头都在六个小时左右,而惠蔚今天的工作从凌晨0点一直坚守到了上午8点。

“8小时内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没上过厕所,”惠蔚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装备穿脱太过麻烦。而且一上厕所,整套防护服就报废了,毕竟医疗资源有限。

在上海,惠蔚也是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但是这里的工作量显然更大。每过15分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仪器设备运作是否正常、患者病情变化还是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身上的责任确实很重,不敢有一丝放松。”不过,惠蔚说,长时间在重症监护室的工作,让她有信心能打赢这场战。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房里不能开空调,还得要开窗通风。武汉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夜下来不少人的手都冻麻了。惠蔚说,医疗队的所有队员们都让人感动,交班时间还没到,下一班的护士们已经提前上岗了,互相温暖着。

 上午10点 @金银潭医院2层轻症病房 

作为首批进入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呼吸科护士长丁士英正式进驻北楼2层轻症病房,开始了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

“虽然夜班是从12点开始,但是考虑到环境不熟悉,一行人还是11点一刻就到了医院,开始工作交接。”丁士英所值守的楼层已经有30名病人,既有症状较轻的感染者,也有情况不算稳定病人。病情的发展瞬息万变,在这个岗位上,医护不能因为是轻症病房就掉以轻心。

丁士英是当晚夜班的小组长,与来自金山区的另外3名护士一起开始值班。根据分工,丁士英当晚负责在隔离病房外围区域做统筹协助工作,其余三名护士在隔离病房内为病人提供护理,全程不用出病房,一旦有需求,可用对讲机呼叫她,她在病房外随时准备接应。

熟悉工作环境后,持续了三天的紧张感也烟消云散了。不过正式上岗后,因为工作流程的不同,她还是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电子病历系统的操作我尚且不是很熟悉;患者需要转诊时,相应的流程该怎么操作?“因为在疫情隔离病房,抢救病人生命都是以秒为单位的。”好在她自己已经根据经验总结了一套预案。今天早上,她再次和金银潭医院的护士进行了确认,这个难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一直到今天上午10点左右,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充实又辛劳值班终于结束了。十个多小时不上厕所,几乎不喝水的4个人,心情仍不能彻底放松下来。回到酒店休息,大家已经累到没有胃口,准备好好休息一下,投入下一场战斗。这场战役,必须要打赢!

 晚上8点 @国家卫健委武汉工作组会议室 

大年初二晚上8点,原计划是想安排首日抵达武汉的上海专家早点休息调整的,但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家卫健委武汉工作组会议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国家指挥部工作会议继续召开。此时,来自上海疾控中心的朱奕奕博士已经紧张忙碌了近12小时,手机里的微信也显示了N条未读信息的红点。

上海市疾控中心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急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公共卫生政策领域的专家。年初一中午通知征集报名,晚上7点半,上海应援小队的3名专家已经在这趟赴鄂的过夜列车上。

长期在急性传染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一线工作的朱奕奕博士一行昨天凌晨到达武汉。三人简单休整了三个小时,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早上8点30分,就开始清点物资,装入随身流行病学调查和个人防护用品储备箱。一小时后,国家专家组的启动会议就在武汉市疾控中心开始了。

根据安排,前去驰援的上海组和江苏组各自认领分析项目,为当地的疫情控制提供专业见解,并协助武汉市疾控中心分析既有数据。在6个项目中,上海将参与包括“医务人员感染”“社区传播分析”“出院和死亡分析”“聚集性疫情分析”等4个项目,如果资料不够就要补充调查,他们还将继续走到医院走进一线病房。

除了吃中饭和晚饭的时间,大家都一刻不停,虽然并非在急诊室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但分析报告和政策的越早出炉,就越快有标准化的防控方案和措施可以全面铺开。因此,即便晚上再让才抵达武汉不久的专家们继续加班于心不忍,但对当下的疫情防控,时间真的太过宝贵了。

朱奕奕没说二话,晚上8点,作为上海应援小队代表继续参加国家指挥部的工作会议,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回到驻地。这档的会议规格很高,都是专题的负责人。今天早晨8点,她又代表上海工作组去参加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专家讨论会,共同研判现阶段武汉的新冠疫情。

“在这场防疫抗击战里,武汉就像前行者,他们的经验总结提升为政策,提供给其他省份,对于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将是意义非凡。也因此,公共卫生的作用不仅仅救治单一病例,而是为了帮助所有人。”朱奕奕这样理解在另一片疆域里争分夺秒投入战斗的意义。

朱奕奕家有身体不适的高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子,但疫情当前,她毅然挺身而出。“她非常不容易,首日就高强度密集性的会议很多,休息时间非常短。”武汉之行的队长任宏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