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百年老厂,梦幻归来,设计是点金指|春游滨江
杨浦滨江以其特有的历史韵味,不断地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足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图
杨浦滨江岸线总长约15.5公里。目前,杨浦南段滨江5.5公里已全部打通。在杨浦滨江走一走,工业遗存俯拾皆是,不经意间便可与“百年老厂”打个照面,这些老厂房,如今又有了新的面貌。
杨浦大桥以西
船厂段
历史:位于杨树浦路540号的上海船厂浦西分厂创办于1900年,曾是当时国内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在它附近的杨树浦路670号,还有一幢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英商怡和纱厂。
打卡点 秦皇岛码头
该码头原为一个废旧码头,改建后专门停靠北洋航线(其中主要是上海至大连线)以及欧洲远洋航线船舶,以装卸北洋杂货、煤炭和进出口欧洲货物为主。
打卡点 毛麻仓库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简洁的红墙立面,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毛麻厂仓库始建于1920年,前身是德商瑞记洋行于1895年创办的瑞记纱厂。1918年英商安利洋行接管经营,更名为东方纱厂。1929年被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和荣德生创办的申新纺织收购,易名为申新七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上海第一丝织厂,是当时全国生产真丝和人造丝的龙头企业。作为2019年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馆,毛麻仓库焕发新颜,成为艺术展示的场地。
打卡点 船坞秀场
船坞由德资的瑞镕船厂于1900年开挖,后改名上海船厂。2007年11月6日,我国唯一的一艘第三代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升级改造后交船离厂。如今,这两座200多米长的船坞是该区域标志性的亮点。
打卡点 坞门
在坞门处,用无框拼缝的安全玻璃护栏替代了传统的金属护栏,同时保留了坞门平台上的牛角形、圆柱形系缆桩,低矮的芒草围绕在周围,与浦江对岸的标志摩天楼组群形成了碧空之下的最美天际线。
绿之丘
历史:绿之丘原为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始建于1995年。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20年由怡和洋行建立的怡和冷库。怡和洋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洋行,曾与汇丰银行、沙逊洋行、太古洋行合称“外资在华四大集团”。
打卡点 安浦路桥
安浦路桥为钢结构桥梁。因从高空俯瞰,犹如雄鹰展翅,故称为“钢铁之翼”。桥下方为杨树浦港。杨树浦港因先民在“浦”的两侧栽种杨树而得名。杨树浦港与东走马塘、虬江、复兴岛运河水系相连互通,共同汇入母亲河黄浦江。
打卡点 祥泰木行
祥泰木行,又称山打木行,由德商创立于1884年。其鼎盛时期,仅在上海就设有一个总栈、两个锯木厂、一个胶合板厂和一支船队,雄霸上海木材进出口市场半个世纪。
水厂段
历史:杨树浦水厂曾是远东第一大水厂。1880年,英商在伦敦注册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购地建厂。如今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卡点 杨树浦纱厂大班住宅
20世纪初华商在此办绞花局,1915年被英商收购,改称杨树浦纱厂。1921年改属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为区别于1896年所建的怡和纱厂,习称新怡和。建国后为上海第一毛条厂。现尚存原大班住宅,系英式建筑,建于1920年前后。建筑整体造型精美,装饰、线脚细致,室内彩色玻璃、壁炉、门窗、楼梯等细部较多且保存完好。
水厂栈桥
水厂栈桥长535米,采用钢木结构。栈桥悬浮于水面上,是水厂拦污设施的一部分。栈桥以“舟
桥”为设计理念,呈现船型的结构,与建成于1883年的英式水厂建筑隔江相望。短短的535米,结合江上原有的工业痕迹以及水厂的部分设施,设置了八个景点。在桥上行进的过程中仿佛在甲夹板上穿行,同时感受黄浦江景致与水厂历史风貌。
打卡点 渔港起航
大小不一的钢质栓船桩和老码头的粗糙肌理一同被保留下来。由于这些遗存物与新增围护栏杆存在位置上的冲突,因此每个墩座都需要针对性的节点设计,使栏杆有意避让栓船桩和系缆墩,使之成为滨江步道上时隐时现的景观小品。
杨浦大桥以东
船厂段
历史:越往东,厂房越是集聚。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最早的纺纱厂、中国最大电站辅机专业设计制造厂、远东最大制皂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等。
打卡点 杨树浦驿站—大桥公园站
原址为电站辅机厂西厂一处车间。将原车间厂房钢屋架整体保留使其成为内外通透的景观构架。构架内部利用原厂房局部墙体及楼板形成的空间,并置入一个木结构建筑,共同形成“屋中屋”。新植入的全木结构强化了西厂驿站的可识别性,半户外的屋架也为各种室外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景观同建筑空间的并置利用得到充分体现。与构架一同保留的还有行车机身一部、工业电扇若干,更好地体现了历史遗迹。
打卡点 踏步式码头
据史料,此处为杨浦沿黄浦江最早的一批码头,采用水泥踏步式,与自然滩岸交错。新设计完整保留此踏步式码头,并在其南面、农场局码头与电站辅机厂西厂码头之间新建栈道,并设置钢轨座凳,提供正面观赏踏步式码头的场所。
打卡点 龙门吊码头
龙门吊码头位于电站辅机厂西厂旧址。设计师通过低扰动介入的方式,设计了乌桕栈道,将现存的老码头连接起来,使水域步行系统连通。利用保留的工业设施如龙门吊、吊车等形成后工业码头景观。依托场地内现存的车间、老码头辅助用房等,将其改造为杨树浦驿站、休息凉亭等服务设施。在老码头辅助用房遗址上设计印记花园,再现老码头场地记忆。
打卡点 寻找印记花园
为国棉九厂沿江部分原址。通过历史考证再现了厂区场地肌理和空间格局,保留了原厂现存的独具历史风貌的厂房2座,并选取原厂区内特征明显的仓库、车间等用房遗址,转化为富于当代体验氛围的主题性印记花园等景点。印记花园依照原厂房仓库遗址的轮廓,在新生场地中印刻而出,或临于江边,或嵌入绿地。
打卡点 共生构架
共生构架原为锅炉厂期间建成的老厂房,因安浦路建设而需要被拆除。设计利用道路斜切角度,对原结构采取一半拆除、一半保留的加固策略,所形成的特殊形态和几何关系,结合新旧门窗洞口,打开屋顶,引入阳光和绿化,加入亲子沙坑、景观造坡,使墙里墙外形成一体。既保留了老锅炉厂的空间样貌,又转化成了供市民休憩活动的开放场所,成为建筑与景观、历史与城市的共生构架。
打卡点 皂梦空间
皂梦空间是原先的上海制皂厂遗址,由原来的生产车间与环保科的污水净化池组成。环保科的原始围墙外饰面为水洗石,棕色、绿色与红色的玻璃与水洗石黏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年代感。远观,安静统一,近观,细腻的肌理混着年代的亲切感。水池的功能主题与肥皂结合,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回顾历史与品牌,学习制皂工艺,将这组工业遗产转化为集新生活方式与浸入体验为核心的主题博物馆。
打卡点 樱花剧场
20世纪20年代,原杨浦区老工业区码头为了便于仓储、运输,利用这片场地堆放煤块及物资。如今旧址景观化设计成为堆煤场樱花剧场、下沉乐园、沙滩排球、篮球场等景点。
樱花剧场将景观与原来煤堆的质感、剧场功能结合,并且联系整个滨江早春樱花带形成活泼的沿线露天聚会场所。下沉滑板乐园以自然形态的地形在樱花林中创造了一个仿若置身自然中的梦幻山谷,细节上水磨石的矿物肌理与周边轻松自然的碎拼石材匹配后成为新与旧、自然与规整的完美融合,成为每个游园儿童记忆中充满工业运动魅力的梦幻处所。
打卡点 码头球场
码头球场位于杨树浦煤场码头,原为杨树浦煤场的装卸码头,现打造为休闲运动码头,设置沙滩排球场、码头篮球场、瞭望台等景点。球场周围的缆绳座凳,由天然麻质缆绳浸桐油后全手工缠绕而成,使景观细部更显码头特色。
打卡点 边园
边园是对原煤气厂码头进行改造后的一处休憩与活动场所。它利用码头上现存的一堵九十米长的混凝土长墙为基础,附着新建了跨越防汛墙和码头缝隙的坡道连桥、一个挑空的江景长廊,以及一处可以闲坐的亭。墙内是有些荒野感觉的小园林,墙外是在原有地面上磨出的一个旱冰场。设计师既充分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印迹,又成功地将其转化为了日常活动的场所。
打卡点 遗迹花园
将原杨树浦电厂煤炭处理车间建筑群落的残柱及基础予以保留呈现。设计从钢板桩凹凸转折、相互咬合的工作机制出发,使其成为呈现历史、处理高差、组织流线、构造建筑、塑造景观的母题和线索。同时原建筑基础区域形成雨水自然下渗的湿地。
打卡点 灰仓艺术空间
由原来杨树浦电厂的干灰储灰罐改造而成,通过架设新的交通体系,注入观光展示功能,创造出漫游登高远眺的滨江活动综合体。3个黄灰色相间、巨大而醒目的干灰储灰罐位于码头最东端,是电厂段的重要工业遗存。在拆除外围护结构后,对原有下部混凝土结构和上部钢结构分别加固,在中部形成一个平坦开阔的功能间层,为日后的功能拓展留下伏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