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知识|面对新冠疫情,我恐惧、我害怕?专家说,短时间来看,未必是坏事
2020-01-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打开春节期间的朋友圈,满屏都是新冠疫情。无论是身处“台风中心”,又或是外围防守,很多人每天都是处于神经紧绷状态,不停地刷着手机。

因为紧张、害怕,我在家都要戴着口罩?我不让孩子去任何地方,只允许待在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到底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理不再那么恐惧?今天,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顾问张海音教授,他曾经多次担任汶川大地震、上海11·19火灾等灾害中的心理治疗队领队职务。

记者:面对新冠疫情,很多人出现焦虑、害怕,这种现象正常吗?

张海音:很正常!

当你看到满屏都是这样的消息,而且持续那么多天后,不免会产生焦躁的心理。随着各类防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活动空间比平时小了很多,基本集中在自己家里,线下人际交往除了至亲以外接近于零。

面对疫情,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烦躁情绪等情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要允许情绪的表达。我们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它们支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从另一方面来说,感觉焦虑、害怕未必是坏事情,说明你对疫情重视了。只有重视当下的疫情,从自身做起,才能有助于疫情的控制。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到:面对疫情出现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并做到理解和接纳。而这种焦虑、害怕的清楚,会随着之后疫情的过去而消失。

记者:如何来缓解很多人存在的恐惧、焦虑等情绪?

张海音:一方面,必须从官方渠道平台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信息,科学认识疫情性质、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和危害,不过分关注负面报道,不轻信传言,不过度解读,积极关注防控信息,学习掌握防控知识,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要学会通过转发各类权威消息、专家指导以及先进做法来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掌握防治的科学方法、释放因疫情带来的压力。

同时,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指责抱怨等不良应对方式,不要总躺着看手机新闻、疫情更新,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平衡,保证睡眠充足。把注意力转移到有氧运动、倾听音乐等活动上,这样我们的焦虑、恐惧的体验就会变弱。在室内一样可以多走走、多动动。

在疫情流行的时期,如何感到孤立无援,这时可以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记者:如果我是疑似病人并被隔离,心理上出现害怕时,该如何处理?

张海音:被隔离的人群,出现慌张、焦虑等情绪更加属于合理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要允许情绪的表达。

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告诉自己不是孤立无援,有很多家人和朋友在关心自己、爱自己,他们即使不在身边,也会在心里陪伴自己渡过难关。在自己可以活动的范围和清醒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积极的活动,如听音乐、看有趣的视频。

如果心理觉得难以承受时,可以向家人求助,也可以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和安慰。

记者:目前有没有患者,因为对疫情的恐惧而前往医院就诊?

张海音:暂时没有,但是确实有一些本身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因为此次的疫情而加重了焦虑的症状。

对于有些抑郁患者,调动对生命的希望和活力是更为重要的。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能让患者体验到更多的温暖,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给自己加油,共同的努力会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战胜疾病与危机,我们可以共同面对,共渡难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