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在“时间差”和“信息差”面前,请稍安勿躁
2020-02-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一个双黄连口服液的刷屏,再度见证了如今普通民众的焦虑。

焦虑怎么来的?当然是因为“时间差”和“信息差”——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像海绵,希望尽快尽多地获知信息。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六百里加急”。这是中国古代传递重要情报的最快速度,差不多能把马给跑得口吐白沫。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通过这个加急,6天后就在今天的西安拿到了从今天的河北北京一带传来的信息。

从前慢,但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古今皆然,古人也不希望慢,他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来消弭“时间差”和“信息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抗“时间差”和“信息差”,当然需要速度。其实,政府已经在尽力消弭“时间差”和“信息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开发布会,及时公布最新进展,及时辟谣。

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期间,焦虑会引发信息爆发性增长,这些信息包括了正确信息、有用信息,自然也有大量的错误信息甚至谣言。官方一方面需要发布正确信息,一方面要去甄别、鉴定、处理错误信息,再怎么“六百里加急”,也不可能做到每个信息都无时间差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怎么办?其实基本态度就四个字:稍安勿躁。

面对疫情,我们已经知道了自我防护、自我隔离的重要性。少一点社交,不去人多的地方,正确使用口罩,回家勤洗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丝不苟遵循这些原则,大概率保证远离病毒。

面对海量信息,我们同样应该遵循自我防护的原则。主动接受官方权威信息,尽量隔绝那些来源存疑的信息。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例行发布会,发布每一条信息都是慎之又慎。不信这些,往往最后发现自己交了智商税。

有人说,围观改变中国。在一些已经证实的事件上,确实如此,但那些基本都是针对单个事件,和疫情期间的海量信息完全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在这样的重大疫情背景下,众声喧哗,会有意无意传播乃至炮制一些错误信息。现在在朋友圈里传播的,有很多是假情报、错误情报。

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有火眼金睛,能够识别出每一条信息的真伪,这种时候,谨记“稍安勿躁”,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就行——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在一线冲锋,我们有条件的去献献爱心,没条件的哪怕只是扫清自家门前雪,不添乱,就是对防疫战最大的贡献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