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我在口罩厂上夜班
2020-02-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文 常鑫 周紫薇/图、视频

站在轰鸣的口罩生产机器前,20位身份各异、互不相识的人们有了共同的名字:松江口罩厂的“临时工”。

1月31日开始,每晚都有20位志愿者来到位于松江车墩的口罩厂,他们中有00后的大学生、刚退休的戏曲工作者、尚未复工的餐厅后厨……2月2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加入了这群志愿者,和他们一起驱车几十公里,不眠12个小时,协助夜班工人完成口罩质量检验、装箱、打包和搬运。

   一呼百应的召集令   

记者体验:流水线,厂房车间,这些都是我曾在镜头中看过拍过的,从没想过自己也会坐在生产线上做口罩。几天前,同事在网上偶然看到可以去口罩厂去做志愿者,我们几个快速预约,拿到了大夜班工作名额,能为上海“抗疫”做点事让我很兴奋。


晚上6点半,益路同行公益促进中心副主任周蓉早早达到了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志愿者们。

春节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位于松江车墩的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需要紧急赶制一批口罩物资,但工人尚未复工,生产一线人手紧缺。

机缘巧合之下,益路同行公益促进中心知晓了口罩厂的困难,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志愿者的召集令。

最初两天,周蓉担心人手不够,亲身上阵,在流水线上连续工作了两天。

不过,随着微信上召集令的浏览量突破10万,志愿者报名群也开始“人气爆棚”。“一直到2月8日的每天20个名额已经都报满了。”周蓉告诉记者,报名群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还有很多是看热闹的,而现在已经有将近300个人,连后台的管理员也从一开始的三个人现在变成现在的12个人。”

“我们现在关闭了所有的报名通道,还是有很多的人在加群,还有人因为排不上班而感到不满意。”对于一些没等管理员确认就直接冲去口罩厂的志愿者,周蓉“无奈”又感动。

由于前期对志愿者的筛选工作非常严格,需要身体健康、近期没有出过本市,并提前购买保险,周蓉只能将他们“劝退”。“一对老夫妻看了家里小孩的转帖,因为加不进群,特地从宝山顾村开车来了工厂大门口”,周蓉在群里和大家分享道,“最后只能无奈地请回了。”

她在群里特地加了一句:天气很冷,人心却很暖。这场面,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一刻不停的流水线   

记者体验:在报社天天上夜班的我,在口罩厂做到凌晨4点钟的时候已经不成样子了。机器声震耳欲聋、流水线目不暇接、长时间的工作让我的竖脊肌酸爽不堪、水泡眼呆滞无神……我坐立不安,忍不住不断看表——还有3个小时、还有2小时50分、还有2小时45分……我感觉自己要坚持不住了。一抬头,我远远看到了其他志愿者们,没人休息,没人放弃。


点名、接受培训,换上防护服、接受消毒,走进轰鸣声一刻不停的车间……12小时的工作,从这一刻开始了。

口罩成型、断切、耳带焊接、包装……生产车间内,每一台机器都开足马力,以每分钟约50个口罩的速度满负荷生产。25个一叠,50个一摞,2000个一箱,流水线上,志愿者们紧跟节奏,完成每一个口罩的质量筛检,装箱、封箱等工作。

第一次上流水线工作的傅静有些手忙脚乱:“其实动作就是叠、串、拉、抖、放,想想蛮简单的。但要边数数,边拿出次品、补上正品,稍不注意就会漏数,混进次品。数数的时候,还伴随着机器发出的高分贝噪音的干扰,塞着耳塞,也能清晰地听到。”

生怕出错的她只能时刻保持全神贯注,在没有靠背的四脚凳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即使浑身酸痛,也不敢轻易分神。流水线不停机,傅静也没空休息,因为怕麻烦巡视机器故障的员工,12个小时,她只停下过两次,喝口水,上个厕所。

“我们只是工作一个通宵就累成这样。在这特殊的时期,工人真不容易!”傅静感慨。

而在志愿者中,不乏连续几次上岗的“熟练工”,马旭就是其中之一。

突然而来的疫情,让身为餐厅厨师的马旭无法返工,“闲着也是闲着”,他选择来口罩厂“打工”。

“第一天去了没想到这么累。”马旭笑着说,噪声和枯燥的工作让他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本来以为流水线工作会比较轻松,能有休息和聊天的时间,但去了之后才发现,一刻不停的机器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这些都是奢望。

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咬牙坚持,连续来了三次。“我来上海10年了,特别喜欢上海。”马旭提高了自己的声音,“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其实挺开心。”

   一次特殊的生日会   

记者体验:12个小时,在闷热的气流和机器的轰鸣声中,大家一丝不苟,天亮之后,我们生产的这30万只口罩将给上海6万家庭带去一份安心放心。


2月1日,志愿活动还临时添加了一场特殊的“生日会”——钟银萍将工作时间选在了自己的生日和退休日。

为此,周蓉特意买了20块蛋糕,在夜里12时休息加餐的短暂瞬间,为这位志愿者过了一个短暂但富有意义的生日。

“我想昨天是我人生值得回忆的一天。”钟银萍说,她能够清晰地记起自己经手的口罩数量:5000只一箱,2400只九箱。” 

“几乎是分秒必争的工作状态,我本来就有腰间盘彭起,其实到晚上十点时候我的腰就明显酸疼,但是看到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志愿者那么义无反顾有担当,他们的善心义举更加激励了我,所以昨晚夜班真的很累,但很值得。”

高强度的连续工作,没有人喊停。对于所有志愿者来说,每完成一只口罩,就意味着多一个人获得一次保障。

   一直坚守的员工们   

记者体验:机器不停我就要跟着机器检查、计数、摆放装箱,坐久了就站起来,站不住了就原地走走,十几个小时下来胳膊腰腿和脖子都是各种酸痛,切身体会到了一线工人的不易。


实际上,这是一场“白加黑”的志愿行动。

早上7时,志愿者“临时工”们下班回家,而白班工人已在车间外的准备室清洁消毒,准备接班。

疫情爆发后,上海市商务委向美迪康应急征用了2500万只一次性口罩。为了保障口罩供应,美迪康春节期间就24小时不间断生产,厂区灯光昼夜不熄。

“我们大年初二就复工了。”美迪康副总经理王丽花说。尽管大量员工返乡,美迪康还是在正月初二恢复了9条生产线,紧接着在正月初五恢复了全部13条生产线。同时,在原本的白班外,又增加了晚7点至早7点的夜班。

“我都是每天半夜回家,7点多就到厂里,公司管理层都在超负荷运转,我们就一个想法,保证产品质量和供应需求量。”近期,王丽华每天都亲自上生产一线,睡眠时间几乎不足3小时。

如今,每天有大约100万只口罩从这个位于车墩的工厂出发,走过大街小巷,送到上海的角角落落。

    记者手记    

周紫薇:一场关于“坚持”的战斗

工作几个小时之后,我的头脑越发混沌,时间的存在突然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箱”——又完成了一箱2000个口罩,再来一箱!我坐在流水线的末端,听着有节奏的机器轰鸣声,看着口罩一个个掉落,突然意识到:我正身处于一场战斗中啊!这是一场关于“坚持”的战斗,志愿者前赴后继,口罩厂工人加班加点,而更多其他岗位的城市守护者正坚守在一线。

常鑫:累有所值苦有所乐

到车间时我被震到了,一进门耳中都是机器的轰鸣声,说话必须靠吼。我们的工作并不难,就是把流水线上的口罩摆放整齐装入装运箱中,最终,我12个小时装了13箱近3万个口罩,虽然苦但是想到这些口罩可以到市民手中,还是觉得累有所值苦有所乐。

马鈜:让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来到这里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这场疫情能快点结束!看着流水线上的口罩出来得越来越快,它仿佛是在与病毒赛跑。“让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为了兑现志愿者群里的诺言,我们咬牙坚持。当灾难来临,我们不再旁观,在疫情面前,我们逆风而上,今天,我们在口罩工厂当一次“临时工”,但接下去我们的共同“抗疫”的决心不会“临时”。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

图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 周紫薇

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 周紫薇

策划:杨羡之 马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