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6小时步数14000+!我在上海“西北门”做“守门人”
2020-02-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30米,集卡停2辆,小轿车停4辆。这是驻守在G15高速公路朱桥收费站每个道口志愿者查控的距离。

6小时风雨中来回奔走,步数14000+。这是2月6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道口志愿服务一个班次后,手机显示的步数。

不吃不喝不休息,他们不是铁人,但为了守好上海的“西北门”,为了减少司机排队时间,他们都在拼!

  12:00-14:00    上岗  

G15高速公路朱桥收费站,冷风呼呼,“9+1”根道口排满了入沪车辆。疫情当前,逢车必检。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戴上口罩,打开车窗,出示身份证,测量体温。

中午11:30,当天值守12:00-18:00的志愿者已陆续在道口一侧的简易集装箱前集结,这里是志愿者大本营,8位嘉定团区委干事24小时轮番驻扎。

自1月27日上海启动高速道口防疫查控以来,团区委发出志愿者招募令,一天24小时,每天4个班次。一个班次72名,一天288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企业青年、社会青年志愿者都加入了“战斗”。

嘉定团区委副书记张玉婷现场安排:“根据大客车车流情况,新增了10号道口,将查控地点前移五六百米,你们与嘉定镇街道的6名青年一起值守10号道口。”

青年报·青春上海志愿者小分队领到任务的同时,也拿到了防护装备,隔离服、防护帽、防护镜、一次性手套。穿戴完毕,左手还贴上暖宝宝,不是为暖手,而是为额温计保温,露天气温太低常常让额温计罢工。

检查鄂牌车、发烧者如何引导进入复测区,额温计如何使用,如何看来沪人员健康登记的确认信息,在现场工作人员指导下,志愿者迅速上岗。

“如果我测到37.3℃的乘客,也需要他们开双跳灯去复测区是吧?”走到值守的道口前,来自嘉定镇街道团工委的冯婷婷还在与小伙伴做最后确认。

与上一班的志愿者交接班,换上反光背心,接过额温计,每人拿一小叠带有二维码的健康申报系统宣传页,快速上岗。

  14:00-16:00    朦胧  

30米查控区域,集卡停2辆,小轿车停4辆,团队8名志愿者,全员上岗。嘉定镇街道的江薇将自己的岗位又前移了20米,作为车辆进道口的第一道关,她主要拿着宣传单页,敲开一位位司机的车窗:“请扫码填一下申报信息”

简单的动作和话语,她重复了6小时。阴沉的天,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雨越来越密,隔离服上渐渐印出了小水花。来回奔走,难免踩进积起的水塘里,寒意从脚底升起,防护镜上挂满了雨滴,加上哈气,让眼前的世界变得雾蒙蒙,“感觉有种朦胧美。”

身为二娃的妈,当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听说江薇要去道口做志愿者时,哭着抱住她不让走,江薇轻声细语安慰:“妈妈是去拦截病毒的,病毒是坏蛋,不能把它放进来。”

平时不擅长家务的丈夫挑起了带娃、做饭的重任,用实际行动支持妻子的志愿工作。听到司机对她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江薇觉得,一切都值得。

工作2小时后,团队小伙伴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工作方法。前车查完,车道空出一大段距离,后车若要往前移动,后方志愿者会做手势,“OK”代表一切查完,直接引导离开;若两手交叉,说明没有查控,需要前方志愿者一项项查;若做出手写的姿势,则表明问询、测温都完成,就差健康信息申报。淅淅沥沥的“朦胧世界”,一切变得有序。

  16:00-18:00    坚守  

“来沪人员健康动态观察系统填报过了吗?确认短信出示一下。”

“身份证看一下,近期去过湖北吗?”

“测一下体温,谢谢配合。”

重复了好几个小时的对话,冯婷婷依旧仔细询问着每辆车。一抬头,发现高速边路灯已经亮起,天空的颜色逐渐变得深沉。

作为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冯婷婷一直为志愿者招募操心,前期已经有72人次志愿者参与了道口志愿。这一次是晚上10点多临时接到增援任务,她和街道团工委成员机关青年骨干一起上阵。

6小时,她一次次踮起脚尖,为2米多高的集卡司机测体温。“师傅,确认信息看一下。”吵闹的道口,发动机的轰鸣,与“居高临下”的卡车司机交流全靠吼,6小时不吃不喝,嗓子干涩冒烟。奔跑,拿着额温枪到处增援,雨打在脸上,有点疼。

突然,她看到一辆“鄂J”车辆,第一个上前查问,司机很配合:“我是去年上的鄂牌,在上海跑生意,现在各处都查,本想开回老家换辆车,结果被道口拦住不让走,只能再从朱桥道口回上海。”

确保安全,冯婷婷还是引导车辆打开双跳灯,去复测区由工作人员另行检查。

结束志愿工作,冯婷婷的外套都能挤出水。6小时没看过的手机,微信消息提醒的数量变成了“…”。有点忙、有点累,冯婷婷还觉得有点暖——碰到好几位司机向她道谢。看着她在雨中奔走,一位货车司机想为她递伞:“撑一下,别感冒了。”

检查等候时间超过1小时,但她很少碰到不耐烦的司机,相互理解,让她感到温暖:“一天的四分之一,让我有机会当了次城市守护者,志愿者也只是成千上万颗‘螺丝钉’中的一员,但只有每个人的坚守与付出,才有城市的安宁与美好。”

  12:00-18:00    司机  

道口查控,若司机已填好健康申报信息,并及时收到短信,每车查控只要1-2分钟,若现场扫码填写,则需花费更多时间。6小时,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司机师傅们。 

从黑龙江哈尔滨开大货车第一次来上海的东北夫妇,停下车扫码申报,填报磕磕绊绊,上报地点、抵沪日期,志愿者为他们一一指导。最终,两人都成功收到确认信息,跳上车,摇下车窗,大哥豪气地挥手:“十分理解你们的工作,谢谢你们,你们真辛苦!”

一位开货运车的小哥,看着志愿者淋湿雨水的额温计和眼镜,主动递上了纸巾,“擦擦吧。”

从镇江来的倪师傅开了二十多年集卡,昨天,他从朱桥道口进入上海,测温36.4℃,查控结束,志愿者例行询问:“最近没去过湖北吧?”

“没,但我马上要去武汉了。”就在今天,他的货车将装载30吨冷藏肉,一路疾驰12小时赶往武汉。

“开一次武汉担心吗?”

“没事。”倪师傅拿起了放在驾驶室里的口罩,“公司发了两叠,都带去!我们公司要发5车去武汉,总不能让武汉人民饿着。”

即将驶离朱桥道口的倪师傅还跟志愿者再见:“等送完这趟车,我就能歇14天了。”

    记者手记  ═  

周胜洁:每时每刻,守护永不缺席

防疫当前,大家都在行动。我采访过花桥道口志愿者、金山新城高速下口的道口志愿者,常听他们感叹:“很冷,很累。”

但只有亲身经历,方知多冷多累,冷是顶着3个多小时的风雨奔跑,雨水透过雪地靴一点点浸入鞋内的冰凉,累是一直奔走站立2小时后就开始腰酸,雨中蹲一会儿就是小憩。戴着一次性手套的手变得冰凉,却还想方设法想将额温计焐热。

6小时,手机被隔离在隔离衣内,只能感受到一直在震动。无手机不知时间,从天亮到天黑,从冷风呼呼到小雨阵阵,不吃不喝,查控工作一刻不停。

6小时,我无数次抬头,踮起脚尖,高举手臂为坐在2米多高驾驶室里的货车司机测温,大吼着询问,我想我的颈椎病应该是被治好了。

6个小时,这座上海的“西北门”由我们守护,虽然大家穿戴着一样的防护装备,我甚至不知同队“战友们”长什么样。

18:00后,下一批“战友”准时赶来,每人守护6小时,连成的就是一天24小时,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每时每刻,守护永不缺席。

马鈜:小小的额温枪承载着重重的责任

在吵杂的高速道口,在卡车发动机的轰鸣中,我们说话只能靠吼。才工作了2小时,我喉咙就哑了。户外工作风大雨大,额温枪在低温下屡屡罢工,我裤子湿透,黏在身上冰凉冰凉,走路磨腿。

护目镜总是起雾,让我始终处于半盲状态,但又不敢脱掉,因为当测到车内人员体温过高时,还是会心里打鼓。

说老实话,在道口工作,不怕,不累,不苦,那是骗人的,但所有志愿者都一刻不停,没人偷懒退缩,为什么?因为我们手里那只小小的额温枪,承载着一份重重的责任吧。

对我个人来说,6小时的工作在忙碌中很快结束了,而道口的车流源源不断。看着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们前赴后继,大家集结在一起奔赴道口,共同努力为上海守门把关,寒风中的我依旧热血沸腾。

常鑫:雨水打在脸上很凉,心却很暖

测体温,询问信息,指引交通,道口志愿者工作看似简单,6小时里却要不停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工作结束后声音沙哑,测温手臂已无力抬起。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指定位置对所有车辆内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查看登记入沪信息。增开道口货车居多,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我们和司机说话的分贝比平时提高了八度,虽说工作区域就是原地坚持,但工作结束后打开微信运动,发现了已是一万四千步。

6小时,在隔离衣和雨衣的包裹下身体一直处于高温出汗状态,握着额温枪的手虽然在手套里出了汗,却是冰冰凉凉,脚好似也不是自己的了。加上长时间处于货车发动机声音下,耳朵一直嗡嗡作响,

人手紧缺任务艰巨,6小时没有去过厕所,全在风雨里度过,雨水打在脸上虽然很凉,心却是暖的,因为我们用行动在守护着申城的“西北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