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33岁生日那天,我在追踪一名发热患者
== 编者按 ==
在上海防疫一线有那么一群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青年报·青春上海从今天起,寻找那些身处一线的青年社区工作者,讲述他们亲历的隔离故事。
33岁生日那天
我在追踪一名发热患者
2月6日,是我33岁生日。可是万万没想到,我的这个生日会是这样度过的:追踪一名来自重点地区的发热患者。追踪完,我也隔离了。
这名发热患者小杜(化名)是个90后,原来租住在其他区,他自称1月30日驾车回沪后,因为来自重点地区,房东不让他回去。到了2月6日,他已经发烧咳嗽约7天了,一直住在车里,因无处餐宿,只能来投靠我们周浦镇里仁村的一个亲戚。这个亲戚也是租住在我们村一个村民家里,近期没有离开过上海。
根据浦东新区村组疫情防控包干工作提示,我们通过“一道口”“二人岗”“三问三登记”杜绝传播源进入。因此,当值班人员得知这一突发状况后,立刻派村干部和村医务室医护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赶往现场。现场对小杜测量体温为38.3℃(额温),有发烧且伴有咳嗽的症状,于是便现场对其进行紧急处置后,于15:45拨打了120。
我跟驻村指导员、村党总支副书记陈亚琴在村里留守,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穿戴简易的雨衣和口罩、手套,也准备前去支援。这时,我突然想到,多一个人去接触发热患者,就可能多一个人要被隔离,村委会也要保存实力,这个时候不能全部统一行动。于是,我建议陈书记不要去,继续在村委会留守,我自己一个人去现场就行了。陈书记觉得我考虑问题很全面很理智又有道理,也就不再坚持。
在向周浦镇相关部门紧急汇报后,16:00,我和志愿者到达小杜人车停留的地方进行环境消毒。不久,120来了,把小杜接往定点医院。考虑到小杜曾在亲戚住处待过15分钟,于是,我们又去往那里进行消毒。
等到这个事情处理好,忙了一圈回到办公室自我隔离时天已经黑了。外面下着雨,特殊时期也没有办法好好吃顿饭,连续几天都是吃泡面,那天因为是我生日,所以家里准备了蛋糕,还烧了我最爱吃的菜,但我回不去了。还好中午有一个朋友给我送来了一个一人份的小蛋糕,就当是我的生日蛋糕吧。我一个人默默地吃着这个生日小蛋糕,算是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我一边吃蛋糕,一边还关心着小杜,这时医院那边传来了好消息:小杜的肺部CT和血液指标均无异常,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送到指定隔离点隔离14天就行了。这时,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身处“防疫”战线的第一线,有时,还真挺危险的。特别是村主任王岳明,还不断地跟小杜谈话,安抚他的情绪。对我们来说,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做了这行就应该有付出。我每年过节包括大年三十晚上都会主动提出值班,因为我年轻嘛。之前为了便于外来人口排查登记,制作返沪人员健康表,我还做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可以扫二维码登记。
这几天我们已经对部分村组进行了部分路口封路,指定路口进出,派志愿者检查,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以及落实检测点临时办公房。这次疫情,其实也是对我们村干部的一次“大考”,接下来会有更多更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
★ 个人档案 ★
陆智园,1987出生,浦东新区周浦镇里仁村村干部,2009年参加工作,2017年5月到里仁村村委会工作,平时主要担任农房、农业、“五违四必”、河道整治等联络员。2017年6月提交入党申请书,2019年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同年参加明星社工培训。
执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