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疾控中心青年突击队:消毒水和泡面是最熟悉的味道
2020-02-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找了8家店的一袋奶粉,来不及吃完的一碗泡面……这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忙碌的缩影。随着返沪潮到来,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如何守护好上海这座城市?疫情防控隔离观察点是抗击新冠肺炎的重要一环。记者采访了松江区疾控中心集中观察点管理小组组长和疫情防控隔离观察点的工作人员。

 一袋找了八家店的奶粉 

大年初一的夜晚,马路上空荡荡,寒风中下着雨。身为松江区疾控中心集中观察点管理小组组长的吴毅凌和组员却踩着湿漉漉的运动鞋,在各大超市里寻找奶粉。那晚,松江区隔离观察点新来了一对母女,女婴才8个月,急需喝奶粉。大年初一,本来很多超市已经关门,再加上已是晚上九点,奶粉可谓是一袋难求。直到他和小组成员跑到第8家超市后,才终于买到了奶粉。

而这只是集中观察点小组的一小个工作场景,小组的工作内容包括解读文件、制定隔离点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信息统计、制定报表,以及解决各隔离点工作人员遇到的问题等。“工作制度的初稿就用了一天,但是随着疫情的变化,每天都会遇到新的状况,每天都在不断完善。”吴毅凌说道。

同时,吴毅凌和组员不仅亲自来到隔离点处理众多细节,还需要与很多相关部门对接。比如,有居民已经结束14天的隔离期,但因为车牌号码是湖北牌照,进入小区时遇到困难。这时,他需要与居委沟通,并且与上级部门报告、备案、商量是否可以加入车牌信息。忙到凌晨,他才感觉自己口感舌燥,原来数小时内都没来及喝一口水。

从年初一开始,每天工作至凌晨几乎成为了吴毅凌的常态。因为工作忙碌,他连和家人通话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抽空用微信留言,简单问候下。有时晚上他在疾控中心休息,有时在疫情隔离点过夜,回家的次数很少。

“其实我不太愿回家,即使回家了,也尽量减少和妻子的接触。”当问及原因时,他停顿了片刻,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已经怀孕了,预产期就在下个月。“没办法,只能怪找了我这样一个丈夫,但是疫情防控是我的责任和职责所在。”

比起谈到自己的辛苦和忙碌,吴毅凌更多地谈到小组成员们出入隔离点,所承担的潜在风险。“最感动的是,很多青年成员连夜作战基本没休息,老同志们主动请缨到一线工作。”

 一碗来不及吃完的泡面 

“虽然元宵节没能和家人一起过,但得知松江区首个疫情防控隔离观察点的136人均无感染,解除隔离,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多次忙音之后,记者连线到了在疫情防控隔离观察点工作的孙彩英。

1月25日,得知松江区开设了第一个医学观察点,松江区疾控中心的孙彩英第一时间赶赴观察点。指导社区医护人员做好疾病防控、消毒和个人防护;收集、分析和上报医学观察信息;协助转运隔离观察对象和可疑病例。从那一天起,她便开启了24小时“在线”的工作模式,一日都未归家。

“在家里待14天不出门都浑身不舒服,更何况在空间相对有限的医学观察点呢!”区疾控中心姚春霞被称为“知心大姐”,1月27日入驻集中隔离观察点后,除了完成各项本职工作外,她还当起了观察点“生活大管家”。为入住观察点的小孩煮粥、蒸鸡蛋,给大伙送餐到房间、收拾生活垃圾。体贴入微的她总是安慰入住人员:“不要有心理负担,饭要吃好。”

但是,姚春霞自己却常常连一碗泡面都来不及吃完。观察点的同事告诉记者,姚春霞自己家里也有孩子。因为防控工作忙,27日被抽调到医学观察点后,她连续忙了4天才回家。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就急匆匆嗦几口泡面,对此,她说:“我们自己累点、苦点不要紧。”

松江区卫健委团工委负责人管慧琴告诉记者,消毒水和泡面成了青年突击队成员们最熟悉的味道,夜以继日成为大多数人的常态。1000多名医务青年加入突击队,在区卫健委“抗击疫情、医路有我”青年突击总队的指挥下,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卫监蓝盾青年突击队等多支队伍夜以继日活跃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