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爷叔”为长宁95后援鄂男护士绘下出征故事
2020-02-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一周前,由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写的《“我们好了,你们也能回家了”长宁95后男护士驰援武汉,听到最暖心的话》一文,在长宁团区委微信公众号“青春长宁”发布。

住在长宁新泾镇的居民李荣光在朋友圈看到后,深受感动。一支钢笔,一叠铅画纸,连续三天创作,他为这名95后男护士绘就了一套12幅连环画,用图记录下《95后援鄂男护士战“疫”》。

报道中提到的长宁男护士名叫秦明,来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如今正奋战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护理确诊患者,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李荣光读完他的故事,被好几个细节打动。他说,这孩子只在山东老家待了2天,除夕吃了一顿团圆饭,大年初一凌晨4点就乘坐高铁返沪待命,对家人和他来说都很不容易。

年过七旬的李荣光本来觉得90后都还是长不大的小孩子,可能还有些娇气,有些自我,没想到从这篇文中能深深感到,他们都已承担重任,勇敢驰援武汉,这是真正的“白衣战士”,他的创作灵感被激发了。

原来李荣光是长宁区的“网红”神笔爷叔,从小喜欢绘画,上过少年宫美术组,连高考志愿填报的都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然而种种原因,他支内去了江西钢铁厂,退休后又重新拿起了画笔。

这两年,他以老上海弄堂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连环画,成为了长宁区的“网红”。去年,他还走进了区里的“爱心暑托班”,结合垃圾分类等主题,为孩子们上绘画课,被亲切地称为“阿光爷爷”。

足不出户的日子,李荣光就以画为伴。他展开一叠铅画纸,拿起美工钢笔,进行了连续三天、每天几小时的创作。从秦明回家过年到坐车离开,从火车站告别亲人到驰援武汉前理发,一幅幅画作在他的钢笔下诞生了。

特别手绘到秦明第一天到达武汉,坐在大巴车上看着空旷的马路,想起以前热闹的街道、接地气的小吃时,李荣光也深有感触。原来生在上海的他,老家在武汉,他的姑妈、姐姐等亲人都在武汉生活,创作这一幅时,他绘上了空旷的汉口火车站,也画上了往昔小吃摊前热闹的人群。

李荣光说,他在创作时也看了不少全国各地医疗人员驰援湖北的新闻,深受感动,特别看到全国各地有那么多90后,已经告别父母冲在防疫第一线,敬意油然而生,“我就尽我所长,用连环画致敬医护人员,青年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

  ★  图说95后援鄂男护士战“疫”  ★  

(1)秦明:护理界的“新兵”,毕业时他有两个选择,可去从事健身、格斗,也可以从事护理。一个伤人、一个救人,而他选择了能救死扶伤的护理,选择到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2)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秦明回到山东老家准备过年,但他对此次湖北武汉疫情的关注丝毫没有减少,因为他母亲是武汉人,所以也算半个武汉人,故心情越发沉重。“我觉得一定要为武汉做些事。”

(3)当他收到医院发来的招募通知时,他第一时间在微信上报名,并对母亲说“武汉有疫情,需要帮忙”,他母亲没多加阻拦,只是反复叮嘱他“注意安全,要照顾好自己”。大年三十在老家匆匆吃了一顿团圆饭。

(4)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4点多,大伯就用小车送他,他母亲也在路边向他挥手送行,并再三嘱咐他好好保重自己,注意安全。

(5)在火车站台上,高铁临开前,秦明拉着大伯的手深情地说“大伯,这次武汉疫情很严重,万一我有什么事……”没等他说完,大伯就打断了他,“不会有事的,你自己千万当心,家里有我照顾着”。

(6)回上海后,秦明成为了长宁援鄂医疗队的一员。驰援武汉前,秦明与光华医院其他一起参与援鄂的同事,由长宁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小剪刀献爱心”团队为他们修剪头发,好多女同志都剪了男儿短发,而他将帅气的发型理成了板寸头。

(7)2020年1月28日,他与长宁区援鄂医疗队在虹桥机场,由区主要领导为他们壮行,并希望他们好好工作,注意安全,打赢这场抗疫战,凯旋归来。

(8)2020年1月28日晚上8点,到了武汉,他坐在大巴士飞驰在武汉空旷的街道上,没有车,没有人,只有LED屏幕上打出了大大的“武汉加油”几个字。想起了五、六年前去武汉时,他喜欢坐在武汉街道边,来碗热干面……看到眼前心里有些恍惚,武汉生病了,他千里驰援武汉,为它治病。

(9)到后调整的一天里,他跟队长一起去了武汉大学搬运医疗物资,已近半个月没有去健身房了,正好作为锻炼。

(10)这一次上海这批援鄂医疗队接手的是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多个科室,是一家综合性的医院,在熟悉了医院环境、参与了岗前培训后,马上进驻医院开展医疗工作。

(11)2020年1月31日,秦明被安排到中午12点到下午4点的班,隔一天下一轮排班就是2月2日凌晨0点-4点。因从酒店到医院的班车结束的早,所以他需要提前二小时出发,他和另一位护士当班,每人负责10多位病人,打针、抽血、加补液、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工作十分繁忙。

(12)病情较稳定的病人还与秦明攀谈起来,得知他是上海来的,而且才24岁,十分感谢地说“谢谢你们,我们要快点好起来,我们好了,你们也能回家了”,听到的那一刻,秦明感动得向对方点头。再苦、再累都值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