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打好复工防疫战,看看沪上这些工地是怎么做的?
2020-02-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建筑工地是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重点区域,且人员流动性强,作业聚集,对于开复工期间的大批量集中输入,疫情防控任务尤为艰巨。面对疫情严控与开复工,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来看看沪上这些工地是怎么做的。

  “天空之城”建筑工地  

人脸识别、远程红外线报警系统,高科技运用在了工地的防控给管理中,这是技防;根据不同工种的需求建议工人错峰返沪施工,这是人防。在青浦徐泾镇的“天空之城”工地,这样的“两防”一个都不少。

一线施工人员“零”返沪

来到“天空之城”项目管理部,刚下车就被兜头来了一“枪”,戴着口罩、拿着测温仪的“小姐姐”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测温通过才可以进门。

据介绍,公司“第一时间”就成立了指挥部和督导组,一项一项工作落实到位。“工人还没有回来,目前在做防疫工作和开工的前期准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都有,没办法逐个打电话。管理人员上班后,就第一时间联系到民工班长,通知工人延后、分批次回上海,错峰返工。”

项目“小金库”中,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紧缺物资整齐摆放,甚至还有防护服。防疫物资储备够用半个月,公司正发动一切力量加紧采购。“即便具备复工条件,我们也会遵循错时复工原则,当前工地急需复工的是木工、钳工等工种,预计先期复工人员在百人左右。”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人回来之后,先进行14天医学观察才能上岗。”

“我们也急着复工啊,但是目前形势严峻,第一要务就是配合政府做好防控工作,所以我们先不让工人回来复工,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前期准备工作做足做满,把好门管好人,确保万无一失。”据介绍,该工地高峰时期工人有470人,经劝阻,直到今天,一线施工人员“零”返沪。“我们预计有100多名木工、钢筋工等需要先期开工,已经统计了这些人的联系方式和身份证号码,错峰施工。”

高科技把好安全关

工地原本有3个出入口,出于人员管理考虑,封闭了2个,目前只留了诸陆西路上一个出入口,没有“脸”就进不去。原来这是去年底安装的“智慧工地”中的人脸识别系统,所有工人都需人脸录入系统后才能刷脸进出,闲杂人等很难踏进工地半步,名副其实“把好门”。

“这还不是这套系统最硬核的地方,工地内还有一个远程红外线报警系统,即便是小猫小狗进入工地都会报警。”工程项目经理介绍道。“警戒区域,请尽快离开……”果不其然,步入工地没多久,前方高音喇叭喊话让“闲杂人员”赶紧离开。

仔细一看,传来声音的高音喇叭下面还有一个热感应摄像头,“这套系统是红外线热感应的原理,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后台保安就已经看到摄像头传来的画面,很快就会到现场,处置情况。”项目经理说。工地内共配备8个远程红外线报警仪,制高点塔吊顶上还安装了5个360度监控摄像头,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套系统还配备了PM2.5及扬尘检测感应系统,一旦扬尘指标超标,便会触发喷淋系统进行降尘。

高科技加持下的防疫工作,人防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公司紧急租用了一闲置生活区作为返沪人员集中隔离观察区,共有9栋楼,其中6栋做隔离生活区、2栋楼备用。进口处有一个简易的测温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把遮阳伞、一张木桌、一台电脑,桌上有测温仪,桌子两侧摆放了扩音喇叭和消毒剂,进门就要完成测温、消毒和现场录入信息。

一抬头,“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戴口罩总比带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躺ICU强”等接地气的网红标语便映入眼帘。6栋楼共有120个房间,原本每间可住5人,现在打算每间房住1-2人。每个房间的门口都贴了消毒记录表,并做好人员信息、隔离记录。拆除房间内所有插座,改成USB插口,确保用电安全。找了餐饮公司定时定点送餐上门,再由专职负责人员送到每个房间。每栋楼只留1个出入口,楼与楼之间加设隔离栏,防止人员内部流动,“相互串门”。

  昆阳路越江大桥重点工程工地  

隧道股份路桥集团承建的上海昆阳路越江大桥等一批省市级重点工程目前也正紧抓复工,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大战“疫”中,隧道股份路桥集团为昆阳路大桥等重大工程,设置“5大关卡”,严防病毒侵入的同时,也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有序运转、重大工程高效推进。

第一关:灵魂拷问,进入现场过三道坎

在隧道股份路桥集团昆阳路大桥的现场入口均设置“检查点”,对复工人员必询问、必登记、必测温,掌握复工人员关键信息及行动轨迹信息。此外,项目部工区作业人员每天早上、下午二次体温检测登记,并与南岸码头等关键位置设置体温检测点,对上下船人员均要进行体温检测。施工区域内的施工船舶、警戒船舶、交通船舶、运输船舶,需每日上报人员健康情况,项目部安排专人每日定时进行体温检测。

第二关:错峰组织,分段分期巧用工

项目部对接业主和属地防疫主管部门,明确辖区内对防疫工作及复工复产准备工作的相关要求,按主桥、南岸、北岸分施工区域、分作业点、分阶段错峰组织复工,逐步安排返沪复工,尽量减少用工人数。每个班组每日明确作业点,合理调配作业人数,保持分散施工,严禁作业人员密集施工,材料等供应商实行提前一天报备制度,将车辆、人员信息提前一天报备项目部审批。

第三关:封闭管理,6点关门实行“宵禁”

为确保复工阶段“不断不乱”,项目部办公场所、生活区、施工现场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施工现场晚6点后关闭现场大门,生活区晚上9点以后禁止人员外出进入,实施最严格“宵禁”措施。此外,项目部、员工宿舍、码头门卫室均有人员24小时值守,确保管理措施得到最有效落实。

第四关:细节到位,餐区排队都有标记

项目部实施所有复工人员“分批就餐”,并在餐区以鲜明的数字地贴,为每一名排队就餐人员标记当前排队人数,提示排队时分隔一定距离,时刻保持良好卫生环境和卫生习惯。此外,项目部每日2次对施工现场人员集中处、水上平台办公区、电梯及等候区,实施施工区域全覆盖的密集消毒,确保各项防疫管理“细节到位、滴水不漏”。

▎第五关:属地联动,设置“防疫员”专岗

与此同时,隧道股份路桥集团积极做好与当地社区、行政管理机构的沟通联动,设置“防疫员”岗位,由专人与奉贤区、闵行区卫健委、镇政府、村委会沟通联系,做好工地复工人员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工作。同时,开辟启用“防疫应急仓库”,物资集中存放保管,由防疫员每日按需管理、配发防疫物资;并设立疫情隔离观察区则作为疫区复工职工临时隔离观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