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守护人|师范学子为一线医护子女授课:“他们是希望之光,我们要做他们身后的墙”
2020-02-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在防疫的一线,有无数医务工作者、公安消防干警、社区防疫工作者不辞辛劳的奋战着,而他们孩子的学业与心理成为这些医护人员很难割舍的牵挂,近日有300余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在校师范生在孟宪承书院教工党支部号召下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启动面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家庭子女的学习辅导和关爱行动。

这群90、00后的师范学子与那些比他们更年少的孩子们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因为孩子们遇到的种种问题正是他们几年前经历过的,彼此的共鸣往往让他们在一两次授课后就从“师生”成为了朋友。而能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一线工作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为这场“战疫”提供力所能及的能量,也让这群90、00后备受鼓舞。

同为医护子女,辅导更可亲

时钟过了晚上9点,宋静雯与屏幕另一边的小吴同学挥手告别后,摘下了耳机,原本1个小时线上授课竟然“拖堂”了将近半小时,小吴同学的学习热情让“宋老师”非常欣慰。

宋静雯来自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17级中文系,与她“配对”的小吴是一位初一的男生。周三晚上的第一堂课,双方还是通过耳麦来上课,到了第二堂课,小吴提议视频上课,果然有了面对面的反馈,效率更高了。

“他非常认真地听课,也作出了积极的反馈,”宋静雯说,“而且他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的母亲终于回家了。”

小吴的母亲是上海一线的医护人员,这段时间都非常忙碌,直到周四才结束了14天的隔离回到了家中,“从他说话的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这一点宋静雯可谓感同身受,她虽然是一位为医护人员子女授课的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

宋静雯的父母都在宝钢工作,身为护士的母亲这段时间一直坚守在医院的发热门诊,由于一来一回要有两次14天的隔离,所以父母一直没有回家。“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小吴的感受,我也很想念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像母亲一样成为一名护士曾是我的梦想。”宋静雯说,“但现在我是一名师范生,在这次战疫中也希望发挥自己的力量。”

白天宋静雯和70多岁的爷爷一起在小区内担任排查出入人员的志愿者,晚上则为小吴授课,“帮助医护人员的孩子学习,就能尽力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更安心的投入一线工作。当然这也是在帮我自己,总有一天,我也会站上讲台,”宋静雯说,“不管是之前去福建支教,还是这次为小吴同学这样的医护人员孩子授课,都会成为我未来的宝贵经验。”

既是授课者,也是倾听者

这次华师大启动面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家庭子女的学习辅导和关爱行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志愿者会根据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和他们孩子的需求提供课程,二是除了专业类授课之外,也会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

在与小吴的交流中,宋静雯发现小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理科生”,作为初一学生在编程方面就颇有特长,不过小吴的语文似乎并不怎么好,就读于中文系的宋静雯恰好能够给小吴在语文课程上提供帮助。志愿者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科系,专业也各不相同,不过在良好的对接机制下能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授课需求。

华师大孟宪承书院2017级化学系的杨佳祎这次对接的小王同学是一位初三的学生,小王的母亲也是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加上面临中考,小王确实感受到不小的压力,“所以我在授课之余,也在试图为他排解心理压力,我之前在学校辅修了心理学课程,觉得这次正好学以致用。”杨佳祎表示,上课之余小王也有许多想法、疑惑会向他倾诉,“他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经历,我也曾经遇到过,所以我们很容易产生共鸣,我也试着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比如面对中考,必须保持好的心态,一模没有考好不要惊慌,因为中考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也是一场心理的磨练。”

这次华师大在校师范生组成志愿者团队后,为确保志愿者提供优质精准的辅导服务,书院党委针对网络辅导的特点,对志愿者岗前培训进行了精心策划,也组织了一些专题讲座,明确了这次志愿活动不仅仅是学习辅导,也是一种关爱行动。“学习辅导和心理关爱都是孩子们很需要的,特别是心理上的疏导,”杨佳祎说,“我不仅愿意做一个授课者,也想做他们的倾听者。”

上周末华师大孟宪承书院教工党支部发出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子女线上授课的号召后,24小时之内集结了328名在校师范生志愿者,他们中很多都是00后的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在防疫当前的局势下展现出无限的热情。杨佳祎说:“有人说过一句话,这些一线的‘逆行者’是我们的希望之光,那么我们这些在校的学生也希望奉献一份力量,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身后坚实的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