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守护人|空无一人的车厢,是什么让这位00后依然全情守护
2020-02-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中运量71路乘务员施逸菲是车队第一个00后,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今年过年是她上岗后遇到的第一个“春节档”,本以为会和国庆、元旦一样“忙到翻”,谁知因疫情原因,她没能迎来职业生涯的这次“大考”,却迎来了一次更特殊的“考验”。

  年轻的挑战  

做好了万全准备,来应对春节“大考”

去年5月刚上岗时,施逸菲还不满19周岁,性格内向。第一次单独上岗的时候,带教师傅在一边看着,她拿了个“小蜜蜂”,一抬头,发现要面对全车厢的乘客,她就不敢开口讲话了。“师傅说我声音像蚊子哼哼,越说越轻,71路又比较长,就算拿了话筒说话,前面的乘客也听不清,把我好一顿说。”

9个月之后,施逸菲已经可以老练又顺畅地报站了,可是这次,她的车厢里,却没了以往那么多“听众”。

前年2月,71路中运量公交线路开通一周年,市交通委发布的客流统计数据显示,71路公交在工作日的日均客流达到了5.4万人次,比运营初期提高了20%,和当时中心城区普通公交线路日均最高水平的2万人次相比高了2倍多,稳居全市第一。

施逸菲那时还没上班,但从父亲施健的口中听说过“盛况”。施健开了快20年公交,如今也是71路车队的公交车驾驶员,自己开的线路能有这么好的“成绩”,当然感到骄傲。受到父亲影响,施逸菲最终也选择了这条上海的创新公交线路。    

去年国庆和今年元旦,施逸菲就见识到了父亲口中的大客流。71路从申昆路到外滩,是上海的热门公交线路,沿途近车站、园区、展区、医院、商业区、景区,客流量高,上海人多,外地游客也多,每天就算到晚上,车上也是满满当当。

施逸菲最怕的是乘客问问题,她听不太懂各地方言,又是崇明人,遇到上海老阿姨老爷叔,又怕自己说的上海话他们听不懂。“反正就每天绷紧了神经,还蛮累的。”直到节假日过去,她才感到轻松一点。但也觉得挺高兴,因为经历过大客流的考验,自己作为乘务员的应对能力才算有了“质的飞跃”。

施逸菲觉得自己做好了万全准备,来应对今年春节的第三次“大考”。

  平凡的坚守  

面对空荡荡的车厢她也没“偷空减料”

“大考”却没能如期而至。疫情下的上海街头,没有太多人出街,也没了外地游客,71路随即冷清下来,线路运营间隔都改成了15分钟一班。

2月头上,记者跟随施逸菲跑了一趟线路,做了个最简单的统计。申昆路枢纽站上车时,车上只有1位乘客,第二站吴宝路站上来4人,第三站航新路站上来2人,到第四站航东路站下去了3人,车里只零零散散坐了5个人。就这样乘客上上下下,开了10站路后,到娄山关路站,车上还是只有5位乘客。这之后一直到外滩终点站,车上的乘客数量都没有超出过两位数。

71路进外滩终点站时要调头过延安路的弯道,以往一车厢的乘客们每次都会按捺不住站起来,看着窗外的外滩兴奋地叽叽喳喳。施逸菲就得大声在广播中提醒乘客:“车辆转弯,请乘客们注意安全!”还得跟涌向车门的乘客们说“不要着急,等车辆停稳后再下车”。车门一开,看着一窝蜂的人群都安然离开,她才能松一口气。

而这一天,同样的弯道,同样的外滩终点站,却没等来一位下车的乘客,只有车站喜气洋洋的鼠年剪纸迎接着施逸菲,这还是春节前车队特意布置的“年味”装饰。

尽管如此,施逸菲这一路还是一点都没“偷工减料”。两站一巡,每站必报,有问必答,保持微笑……71路乘务员有一套严格的服务标准,施逸菲一路上也严格遵循。上车前,站在车门侧边微笑迎客;每到一站,大声地报站;车子进站前挥舞小旗提醒过往车辆乘客;每过两站,要从车头走到车尾巡视一番;经过静安寺、华东医院、人民广场、大世界等一些地标,她也会更详细地做一番介绍,就好像面前依然有热热闹闹的一车人。 

她的随身小包里还有一张沿途站点公交地铁换乘图,这是她习惯性会放在包里的“秘密武器”。“有时碰到乘客咨询,这个图拿出来给他们看一下就很清楚了。”乘客变少了,这些装备却一样不少。

施逸菲喜欢刷抖音,和很多00后一样是个“手机控”,但71路有规定,只要上车工作就不可以碰手机。以前车上忙碌,顾不上看手机,如今车空了,施逸菲也从没想过要把手机拿出来刷一下。“不管车厢里有多少乘客,哪怕没有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也要做到我们岗位上该做的。”她说。

  成长的印记  

无论委屈还是夸奖此时都让人怀念

这两周,上海陆续复工。71路的乘客又开始多起来,虽然达不到以往工作日的客流,但面对空车厢的状况逐渐减少了。施逸菲觉得很开心:“情愿人多点,让我再重新找回紧张忙碌的感觉吧。”

随着这一阵乘客的增加,施逸菲在车上的任务又多了一些。“比如提醒一下乘客戴好口罩,如果有提行李上来的,关心一下是从哪里来的。发现有咳嗽比较严重的,也要问一下情况。公交站会有乘客体温测量,但是沿途上下的一些乘客我们也还是要注意一下。”

女儿是乘务员,父亲是驾驶员,母亲则是01路的调度员,春节至今,施逸菲一家三口都在上海的公交岗位上坚守。施逸菲正常班头是做一休一,碰到了这次疫情,即使不上线路,她也要作为预备役随时待命,反而比正常春节休息的少。

如果要上线路,早上6点半她就得到申昆路终点站,爸爸施健也会早起,5点半出门,当“车夫”送女儿上班。晚上女儿5点半下班了,就在申昆路枢纽等7点半下班的父亲一起回家。

如果不上线路,施逸菲会在申昆路的公交枢纽基地做一些消毒工作,有时候也会帮忙测测体温。根据久事公交的要求,目前所有公交车回来都要消毒,71路车队一共30多辆车,一个小时进出4、5辆,施逸菲和同事穿戴整齐,拿着消毒剂上车喷喷洒洒,严格做到一车一消毒。

最初上岗的一个月,施逸菲曾经觉得自己受到的委屈比前18年加起来还多。有的乘客坐错车会大声指责她,“明明是他们自己不注意听。”她也曾有过抱怨:“明明71路站牌写得很清楚了,上车前还要再问一声。”

工作半年后,她越来越多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乐趣。有的乘客问路,她能指得清清楚楚,得到了来自祖国各地不同方言的一声谢谢。或是搀扶了不方便的乘客上车下车,被夸奖“你服务特别好”,她的心情就会“飘飘然”。

这些委屈和夸奖,对于施逸菲来说,都成为了成长的印记,此时此刻愈发令人怀念。今年春节,在这位入职未满一年的00后看来,也同样成为了一种印记。“是次特殊的考验吧,还是希望明年过年我能经历到真正的春节‘大考’。”她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