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面对疫情,你是放飞自我还是过度防护?专家表示:都不可取
2020-02-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身披雨衣,脚踩鞋套,头上再戴上一个塑料水桶罩……在公共场所,这些千奇百怪的防疫“神器”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也有一批人心存侥幸,开始“放飞自我”。面对疫情,你是“放飞自我”还是过度防护?在2月29日下午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表示,不抱侥幸心理,也不用各类“神器”,大家要用知识保护自己。

切勿不加防护,也勿过度防护

疫情期间,有些市民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全面放松防控措施,觉得没安全感,如何减轻这种担忧?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介绍,面对未知,确实会令人缺乏安全感。这是由于未知事物降低了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为此有人可能采取过度防护的方式来应对,比如用塑料雨衣包裹全身、自制各种防毒“神器”、反复消毒、过度洗手等。随着疫情态势转好,如果自我安全感不升反降,继续过度防护,可能就需要从心理上做些必要的调适:

一是用知识武装自己。可以从靠谱的途径学一些疾病和防护的知识。人们的焦虑往往来自于不了解和无法掌控,了解越多,焦虑体验就越少。

二是让头脑变得“简单”点。与其整天焦虑,不如让身体“忙”起来,转移一下注意力,体验一些愉快的感觉。简单的放松训练和运动,比如呼吸训练、冥想、居家运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是借专业援助“托底”。在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帮助。“600号”和遍布全市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机构都可以为市民朋友充当情绪的“垃圾桶”,让大家摆脱负面情绪后能更轻松地面对疫情。

“总之,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切勿不加防护,也切勿过度防护。” 谢斌表示。

想要“自我放飞” 先来三个灵魂拷问

春暖花开,社会生活也在逐步有序恢复。宅家已久的部分市民可能对疫情的防护意识变淡,产生麻痹心理。如何避免侥幸心理引起的“为所欲为”,继续安心宅家呢?

谢斌建议大家想要放飞自我时,先抛给自己三个灵魂拷问:凭什么,为什么以及做什么?凭什么?想想上海疫情的良好态势如何走到今天?为什么?如果现在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想要提前自我放飞,对于整个上海来说将会是怎么样一种景象?做什么?如果现在不能"为所欲为",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让我每天过得稍微开心一点?谢斌解释道:“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我们重新整理好情绪,作出更加适应性的行为举止。”

“有些人说摒牢了I see you,摒不牢ICU,我觉得这是一种善意提醒。” 谢斌说道。

第一,要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跑长跑的都知道,比如跑10公里最难受是在第三、第四公里时,长跑当中的意外很少发生在那个时候,一般都在快到终点。你看到终点了可能心态会有所松懈,容易出现意外。对于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最好态度就是保持谨慎、谦卑才是最好的态度。不到最后关头,任何的松懈麻痹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第二,不要去挑战人性的弱点。以为“我一个人坚持不住,我一个人开心了,其他人可能还会继续保持严格的自律”。一只蝴蝶翅膀的煽动就可能引发一场风暴,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是例外,结果就可能是一场雪崩式的失守,希望市民朋友相互之间多提醒、多鼓励。 

第三,探索走出惯性的“舒适区”。相信这次疫情过后上海市民见面碰拳、拱手的行为会多起来,用公勺公筷的会多起来。我们还可以趁现在的机会多尝试一些“生活新方式”,比如:降低需求,有些东西觉得麻烦就不要再买了;延迟满足,把最大的惊喜放到最后;有意义的独处、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等等。相信疫情结束之后不仅可以为今后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甚至还有可能创造一些新的生活场景、新的玩法出来,于个人、于社会都有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