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志愿者的善良、友好,让我们心里更多了一份踏实
2020-03-01 上海

编者按

除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2月19日,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直奔雷神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袁秀群就是其中一员。2020年3月1日,连续忙碌多天后,她从前线发来了战“疫”日记。

═  第三十七天  

忙绿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眨眼,在雷神山一周多的工作已经结束。有快乐、有辛苦、有委屈,更有成长。知道自己在最终出发去武汉的名单里,现在想来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也就是在那一瞬,胆小的我鼓起最大勇气整理好行装,有泌尿科、有仁济做坚强后盾,相信我们定能战胜归来。

来到武汉稍作休整后,我们就前往工作地雷神山医院。陌生的土地,寂静的街道,紧闭的商铺,加快了我们前往病区的步伐。既来了,则安之。

“团结就是力量!”当时的病房除了病床空空如也,我们和七院一起接管,两地三个医院相互协调,不同科室成员重新融合,大家相互协作,将病区最重要的水、电、负压、氧气等反复检查,只为了保障每一位患者、每一位工作者的安全。仅两天时间,便开始收治第一批共19位患者。乐叶护士长带头进舱,根据轻重缓急快速分诊,协调主班、医生快速安置每一位患者。“苦我们自己,也不能苦病人”,我们尽可能减轻患者对“封闭”的恐惧,备齐所有生活必需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接触中不停有病人对我们说感谢,有想握着我们手却怕传染我们的,有连连鞠躬说着“你们辛苦了”的。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感恩我们不远万里的相助,他们给我上了一堂不一样的“爱”的课,让我们更加学会好好珍惜身边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环境的改变让我们更坚强。17年前SARS时,85后、90后的我们基本都未踏入工作岗位,而今的我们,已然长大。虽然身上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透一口气都感觉费力,戴着的护目镜口罩更是压得脸火辣辣地疼,可无论是最年轻的队员,还是高年资的护士长,没有一人退缩。可能曾经的我们稚嫩、柔弱,但是在抗击病毒这个战场,我们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除了医护人员,在雷神山接触最多的就是志愿者。他们是一群平凡而又不凡的人,有的完全没有医学背景,都是生活在武汉这座城市的普通人,甚至有人瞒着家人,不舍昼夜为我们一线医护提供各种便利。看到我们搬不动重病人,他们默默帮忙转运;听到我们忙得来不及吃饭,又会煮了面条送过来;下班错过了班车,他们还会把我们捎回酒店。他们的善良、耐心、友好让我们心里更多了一份朴实的踏实。

单纯的付出,意外的收获,越艰难的路越有别样的风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共饮一杯长江水,在艰难岁月里守望相助。

有人说这是一场修行,有人说这是一场历劫。等我们成功归来,请给我们一个熊抱,可好?

★ 个人档案   

袁秀群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外科主管护师。

执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