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一辈子也忘不了,病人那种对生的渴望的眼神
2020-03-02 上海

编者按

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大年初四,本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再次启程。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邱李夏就是其中一位白衣战士。2020年3月2日,连续忙碌多天后,她从前线发来了战“疫”日记。

═  第三十九天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4日,这是我记忆里永远不会忘记的“除夕夜”,在这个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来不及和孩子说一声再见,来不及再听一下妈妈的叮咛,来不及和爱人细细解释,在上海虹桥机场,作为上海首批支援武汉疫区医疗队一员的我,踏上了前往武汉的飞机,驰援武汉!如果说曾经的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重症监护室护士,那么,那一刻的我是一名战士,一名勇往直前的战士!

1月27日这一天,经过短暂的两天集训,我被任命为上海医疗支援武汉宝山区护理小组组长,被派往武汉金银潭三楼重症病房工作。第一次踏入重症监护的病房,除了防护服带来的窒息感,我还有着对病房整体情况的茫然:28个危重病人,7个护士进入,等于每个人负责4个危重病人,而当时的我连注射器在哪里都不知道。当我们进入病房之际,那些尚有意识的患者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那种两眼放光,对生的渴望的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时间不等人,病人不等我,没有人会等着我去适应和习惯。有一次,一个重症患者要求自行脱离无创呼吸机,执意改成高流量吸氧呼吸机,并强烈要求自己立刻再做一次病毒试验,希望听到症状缓解、病情转危为安的好消息。我走到她身边,透过已经满是雾气的防护眼罩,和她四目相对,耐心告诉她要“相信我们、相信医生,配合我们,一起努力”,可她仍要坚持更换吸氧装置,称如果出现状况,再更换。事态陷入胶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此时,隔壁床位的一名高龄老先生突然烦躁不安起来,他不停地拉扯自己的无创呼吸机面罩,氧饱和度一度跌到60左右,血压骤降,心率加快。那是我第一次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操作开放静脉。此时此刻,老先生的意识是清醒的,我在旁边不停呼唤着他的名字,不停告诉他家人在外面等着他走出去,要他一定好好好配合呼吸机呼吸。老先生听到了我的呼喊,渐渐地,氧饱和度恢复了平稳,血压也稳定了,看着心电监护上那代表生命的数字正常的那一刻,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身上的防护服也没那么闷了。

在值班期间,我们需要不停地来回穿梭在病房内。除了常规的治疗工作,还要给患者递水、喂饭、翻身等。有一名病人十分虚弱,压根没有办法自己进食,我只能把鸡蛋掰开了,将蛋白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把蛋黄捣烂放在饭里,一小口一小口喂她,并不停地鼓励她多吃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病房内是闷热的,走廊里是冰冷的。护目镜、防护服勒得整个人浑身酸疼,但我还是不舍得脱下来,这一脱一穿就是半个多小时,时不待人,我们必须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不停地对自己说要坚持。几个小时紧张的工作,我们挨过饥扛过饿,时间在忙忙碌碌中快速流逝。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才发现原来里面的衣服早已经湿透了。

不知不觉,来这里已经39天了,从天寒地冻到春暖花开,从一开始进入病室的彷徨不安,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虽然每天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出现,还是会面对一次次艰难的挑战,但是我们依然坚持。同行的小伙伴说想家了,家人问我一切都好吗,闺蜜说我想你了……所有的消息,我都收到了。我拍了最火的小视频“手势舞”给你们:“我很好,请你们放心,也请大家放心,这里有我们,我们是与病毒抗争的战士,我们将继续不停地战斗,勠力同心,终将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 个人档案 

邱李夏,1987年生,现任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师,有着12年丰富的工作经验。

援鄂期间,她被任命为上海医疗支援武汉宝山区护理小组组长,被派往武汉金银潭三楼重症病房工作,在前线奋战。

 执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