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雷锋|高校学子各尽所能,让雷锋精神在战“疫”中闪光
2020-03-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今天是第57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1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往年的这时候,高校青年学子早已行动起来,以科普宣传、慰问孤寡老人、图书义卖、整洁校园等多种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受疫情影响,高校学子转变了方式,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但不变的是青年之担当——各尽所能,发挥所长,让雷锋精神在战“疫”中闪光。

 “鹅旦梦”计划开启招募 

做一粒雷锋精神的种子!这是复旦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共同的誓言。主动请缨,共同战“疫”,2363名复旦志愿者火速集结。

医护志愿者、道口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基层志愿者,复旦大学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者……这里都留下了青年学子的身影。

复旦团委的最新统计显示,全校约有600位线上工作及宣传志愿者,其中有492位志愿者报名参与复旦大学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队,为身处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子女进行辅导,为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守好“大后方”。这批志愿者服务超过两周,交流沟通都越来越顺畅。

其间,还有许多志愿者利用线上平台,宣传防疫知识和防疫典型事迹,特别是新闻学院、基础医学院、法学院和经济学院,涌现了许多战“疫”优秀宣传作品。

就在前天,一个最新的计划又应运而生:“鹅旦梦”计划。这是一个由复旦团委、 复旦大学学生会发起的面向湖北地区青少年儿童开展结对支援行动,携手共同走完战“疫”最后一公里。

“鹅旦梦”,谐音“鄂旦梦”,寓意复旦对湖北心向情牵,既助力湖北灾区青少年儿童实现成才梦,也与湖北携手共圆大“疫”当前,大义在肩的爱国奋斗梦。届时,“鹅旦梦”计划服务对象为湖北地区青少年儿童,特别是当地抗疫医护人员子女、受灾较严重家庭子女,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服务内容包括课业帮扶、视野拓展、成长结对等。目前,志愿者正在进行最后的招募。

 “热血”抗疫,为爱撸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言,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撸起衣袖,伸出臂膀,加入集体无偿献血。

最近半个多月来,已有超过150名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生用捋袖的方式验证一份学医初心和情怀,实现属于医学生们的最美逆行。

昨天早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51名学生一起来到上海市血液中心,撸起衣袖,伸出臂膀,以热血抗击疫情,用无偿献血的方式,诠释着医学生的情怀,用实际的举行,温暖着上海这座城市。

通过有序填写登记表、测量血压、抽血化验,仔细筛选合格献血人群后,当天,共有42名学生成功献血,其中5位捐献了400ml。

201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唐胜娈是一名湖北籍学生,由于疫情的影响没有回去。她说到,看到一支支医疗支援队毅然选择逆行,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站到了抗击疫情的湖北,即感激又敬佩,感激医疗前辈们不计艰辛救援我的家乡,敬佩他们不计危险勇敢地抗击疫情,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唐胜娈说,此前,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待在宿舍焦虑地关注相关新闻,想要为抗击疫情做一点贡献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得知了这次献血活动后,便立即报名,不但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为了感谢所有支援湖北的“逆行者”。

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洪希周,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普外科专业的女博士生,这学期就要毕业了,她的弟弟也在交大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姐弟二人今年寒假双双留校,与父母天各一方、相互支撑,更用一己之力支持“热血”抗疫。

 雷锋日里开起战“疫”云团课 

今日下午,东华大学一场特殊的战“疫”云团课选在这特殊的日子开讲。东华大学发出倡议,传承雷锋奉献精神——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发扬雷锋钉子精神——锤炼本领,报效国家;再显雷锋赤子之心——同情相成,共克时艰。

4名优秀志愿者代表还在哔哩哔哩打开直播,讲述疫情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志愿者精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四学生李书杰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对他来说,脱下的是军装,不改的是军魂。若有战,召必回,就是他的信念。

2月3日,收到疫情防控的通知,李书杰立刻行动,主动加入值班队伍严防死守,和父老乡亲并肩战“疫”。在参加贵州省兴义市洛万乡党委组织的疫情防控工作期间,轮岗值班,他主要负责对过往洛万乡平寨村村口的车辆和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测量体温、分发宣传单普及防疫知识,引导村民不信谣、不传谣。在信息登记过程中,李书杰了解到村里有一户人家条件艰苦,家中仅剩年迈的奶奶和小孙女,于是主动将自己为数不多口罩捐献给了乡亲们。“守好一个门,就是保卫一个村。”李书杰说道。

正在莒南县壮岗镇的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鲁珍妮,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冲在抗“疫”最前沿“最美女博士”的赞誉。得知村里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大,鲁珍妮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村里的志愿防护队伍中,和镇村干部们一起,认真核查人员出入信息,并做好登记……

“参加这次防疫工作,才深刻地感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不容易。同时,看到不少大学生志愿者、普通群众志愿者,他们不是党员,都能坚守在防控一线,我是党员,更应该冲锋在前。”鲁珍妮诚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愿做防疫战中的星星之火 

在华东理工大学,330余名青年志愿者主动作为,共赴这场青春战“疫”!

“去集结海内外茫然无措的炬火,让每个人的光和热,都高效有序地传递到需要的同胞那里。” 这是华理的青年学生志愿者、商学院2015级博士生徐冉,在这场疫情中许下的一个承诺。徐冉和志愿者团队一起,搭建了多个信息汇总平台,让数以千计的热心人脱出虚假过时信息的重围,将海内外同胞的心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徐冉说,1月29日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后,团队当天完成产品设计,6小时内平台搭建完毕,当日夜间上线运营,起了援助者与被援助者之间的桥梁。

徐冉是武汉姑娘,抱着为家乡做些事情的心态,她没有犹豫,她加入了很多志愿服务的微信群,和一群怀着赤子之心的人一起寻找缓解当地疫情的方法。随着志愿工作的深入,徐冉也渐渐发觉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

平台一上线,大家争相提供信息更新和渠道,以及转发该信息。短短五天之内,就有十几个国家地区的4000多人访问,搭建了十几个行动小群,完成了上百个信息的转化,达成了几十个运送活动传递。

“海内外志愿者们突破重重艰难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为将彼岸的援手送抵故乡。我们大家其实都是闪光的,只需要一个很小的火花,就都会亮起来,聚在一起就会发出很大的光和热。”徐冉这样说道。

 科技为爱心托底,设抗疫防线 

科技为爱心托底,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底气,上海大学的科技“雷锋”在这次抗疫中无处不在。

由上海大学信息办牵头,党支部书记、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华虎教授火速集结了“上海大学健康之路信息门户”开发团队,团队中不仅有教师,也有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通过夜以继日的网上协作和反复研讨,“上海大学健康之路信息门户”仅用了48个小时就正式上线,后续已免费分享、供十所兄弟院校使用。

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华子恺副研究员和黄秀玲副教授的带领下,智能基础件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快速开发并制作简易面屏、护目镜等防护用具。目前,成品已送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供一般门诊医护人员备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用具的紧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向疫情期间依然对全校师生开放的益新食堂捐赠了一批新型抗菌杀毒厨刀。刀具材料为“6Cr16MoMA超高硬度抗病菌不锈钢”,由材料学院院长董瀚教授所领导的团队研发,对于沾附于表面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强烈持久的杀灭效果。抗菌杀毒厨刀的应用,是有效预防“病从口入”的首道防线。

疫情期间,一封封“请战书”“致歉书”“与妻书”“勉子书”……让读者泪目,心生敬佩。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精心策划“战‘疫’家书”特辑,用声音生动地展示了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许多上大学子毅然报名防疫青年志愿者工作,用实际行动书写他们的志愿青春。

志愿者的工作种类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疫情防控展开——参与高速卡口排查工作,对接口罩捐赠项目,测量居民体温数据,登记居民出入情况,发放防疫相关材料,负责防控点之间的物资调配,以及社区公共区域的消毒杀菌等等。

疫情期间,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挥特长,尽己所能,为服务地小学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与答疑活动。支教团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组织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为援鄂医疗队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