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老师拼了!不到20天“生出”2000多门网课
2020-03-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从2月初开始,上海大学近1500位教师加班加点建设网络课程。不到20天的时间,2000多门课程应运而生,于3月如期与同学们“相聚云端”。建1000多道微积分习题的线上习题库,数码“大片”分享在美实验室“宅经验”……为了网课,上大的老师们也是拼了。

 在大洋彼岸分享实验室“宅”经验 

一身“盔甲武士”装扮,光剑在身,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的蒋飞老师就以这一“硬核”形象出现在了同学们的《毕业设计(本科)》课堂交流上,令人印象深刻。

蒋飞曾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做访问学者。通过“云课堂”和公众号推文等各种形式,他也和上海的同学们分享他在这一著名实验室里的“宅”生活。

除了介绍在MIT的艺术创作课程,蒋飞也将在实验室的有趣经历分享给同学们。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有将近30个研究小组,“宅”是媒体实验室乃至整个MIT成员的共性。“这里所说的‘宅’并不是指与外界隔离或拒绝社交的极端做法,而是一种对工作极端专注的态度。”他介绍说,可能是考虑到大家争分夺秒的习惯,媒体实验室几乎每天都提供免费食物,保证研究人员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获取基本的营养需求。

蒋飞在实验室研究的是沉浸式叙事可视化,利用多维数据结合虚拟现实来完成叙事可视化作品。“从开始的客观故事到之后的主观故事,我非常享受整个创作过程。”他也用视频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而在分享的最后,他说:“孤独是学术研究的常态,但媒体实验室的氛围让我感受更多的是幸福和充实,尤其是在对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理解上,很多精彩的内容没有具体展开,我想就把这些运用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上吧。”

 线上授课最大体会要“眼观六路” 

龚玉婷是悉尼工商学院教师,主要负责《计量经济学》等多门课程的讲授,从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后,除了理论知识,还需指导学生学会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

线下课程需要书写很多公式推导的板书,转成线上课程后该如何呈现给学生?龚玉婷首先尝试了在触摸屏电脑上用手写笔书写。但发现写出的字体很大且难以分辨,于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课前先把涉及到的板书在word里用公式编辑器写出来。课上与同学们分享word页面,这样一来,不仅字迹清晰,而且可以通过颜色标识重点。

授课开始后, 龚玉婷最大的体会就是要“眼观六路”,除了关注自己授课的内容外,还要时刻盯着腾讯会议聊天框、超星平台的聊天群。因为学生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看到他们的反馈有助于老师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每次切换共享屏幕,她都要确保学生们能够看到,然后才会放心地讲下去。龚玉婷说,同事们提供的录课和授课技巧,让上课的同学们在短时间内与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及时告知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

同行老师也表示,龚玉婷采用双平台进行直播教学和教学互动,四周在线教学内容安排清晰。直播时学生参与度高,即使是线上授课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建成1000多道微积分习题库 

佟丽宁是《微积分》课程组核心成员,也是社区学院数年来的热心导师,一直活跃在本科教学的一线。

2月份开始,学校做出了网上建课的部署,全校老师都在为“停课不停学”做准备。习惯了讲台前板书飞舞的佟丽宁表示,最大的压力首先是要学会快速建课,以及要和其他老师一起把大一最核心的基础课《微积分》上好。为此,她逼着自己尽快熟悉软件操作,经过20多个日夜奋战,终于录制并完成了十余个操作短视频。

她也加入到网上建课教师管理团队。保证微积分按时完成建课是关系到同学们专业分流的重要课程,在数学系教学系主任杨建生教授的组织下,佟丽宁与数学系战“疫”期间临时党支部中8名教师一起建设了包含1371道习题的微积分习题库,提前完成了课程网课建设任务。

如何实现学校布置的同质等效的教学目标?佟丽宁在线上与同学们沟通探讨,测试软件平台,尽量缩短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差距。为了上好第一课,她一下子申请了三个软件,做好了各种预案。直到3月4日,第一次课开始,看到了学生期待的眼神:“我在屏幕前一下子展开了思绪,以前累积的压力通通得到了释放。”佟丽宁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