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9口8人“中招”,今天孩子们出院了!上海儿童确诊病例今清零
2020-03-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一场原本愉悦的旅行,却让徐先生毕生难忘。一家9人中,8人被确诊患上新冠肺炎。今天,孩子们出院了,当徐先生带着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和“大白”妈妈们告别,他抱着孩子哭了起来,而一旁的医护人员也忍不住落泪了。

3月13日上午,1岁10个月和10岁的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儿痊愈出院,至此,上海市实现新冠肺炎确诊儿童病例清零。

自1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儿以来,经过近两个月的共同战“疫”,共有11例儿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其中6例男孩、5例女孩,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仅7月龄,多为家庭聚集病例。万幸的是,在儿科医院传染科医护人员精心照护下,无一例患儿发生病情恶化,治愈率100%。今天最后两例患儿也痊愈走出隔离病区,标志着上海儿童确诊病例已全部清零。

这两名患儿是一对兄妹,哥哥10岁,小妹妹才1岁10个月,兄妹两人都在2月14日同一天收住儿科医院,在儿科医院专门的负压病房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观察和护理,兄妹俩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恢复。在这期间,他们也和医护人员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出院时依依不舍地和“大白”妈妈们告别。

  一对一个体化方案,新冠患儿精准治疗  

2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了这对确诊患有新冠病毒的兄妹,哥哥10岁,而妹妹只有1岁10个月,这对兄妹全家9人中有8人确诊,属于典型的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感染科主任曾玫医生表示,新冠病毒早期中期的传染性非常强,目前确诊的患儿中大多是家庭聚集病例,家长感染新冠病毒后再传染给孩子,“从预防角度来说,成人首先要注意个人手卫生,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从成人角度阻断孩子被感染的可能性。”

入院后完善相关评估,诊断兄妹俩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没有肺炎,治疗过程中采取对症治疗方案,未使用抗生素,病程中后期予中成药调理,呼吸道感染症状很快消失,精神胃口都很好,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心率、呼吸、体温等。目前,兄妹俩两次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根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疗指南,达到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至此,儿科医院收治的11例儿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全部出院。

这是一场生命对生命的救治。作为传染感染性疾病专家,曾玫教授和她的团队为患儿们制定了一套精简又适宜儿童的治疗方案:对于非重症的儿童患儿均给予口服对症治疗,根据患儿依从性给予中成药辩证治疗,非重症病例无需抗病毒和经验抗生素治疗,常规筛查流感,避免经验过度使用奥司他韦,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曾玫教授坦言,“全新的病毒并不可怕,我们善于找规律。”从所有治愈患儿情况看,儿科医院传染病团队这一套个体化适宜儿童的治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没有妈妈的隔离病房,医护全方位呵护  

没有家长陪护下的治疗和照顾新冠传染病患儿,十年来第一次经历,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除了治疗,还多了“妈妈”的角色。1岁多的妹妹刚来时,对陌生环境非常抗拒,医护人员一靠近她就哭。护士们想尽各种办法,最后妈妈透露妹妹是个吃货,最喜欢吃虾。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立即联系营养科给妹妹准备虾。那日午餐时分,穿着隔离服带着两层手套的护士耐心地在病房里剥着虾,终于把情绪低落的妹妹吸引来了,妹妹吃下那一口虾时,整个病房的“大白”妈妈们都释怀了。“妹妹吃虾了!”“太好了!”“是该好好吃饭。”传染科治疗团队的微信群里,医护妈妈们为妹妹的这个转变而由衷地开心,自此妹妹的心也打开了,不但喜欢粘着病房里的“大白”妈妈,还恢复了小吃货本色。

每天24小时留在负压隔离病房的一尺三寸地,对好动的小患儿是考验,对24小时陪护的“大白”妈妈们更是考验。想尽各种办法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些色彩,护士王佳丽把女儿的漂亮头绳带来病房,每天给妹妹扎造型各异的辫子。酸奶、水果、小零食……护士们把自己的加餐往隔离病房里送,医院还准备了各种画笔和纸,一时间,病房里也因为孩子们的画作变得多彩起来。看着其他小病友陆续出院,妹妹的情绪变得低落,为了逗妹妹开心,大白妈妈们在防护服上画上卡通图案,走进病房的那一刻,妹妹的笑容再次挂上小脸,还开心地和大白妈妈一起跳起舞来。

24小时待在病房里,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安排陪护和治疗方案,一两岁的小宝宝需要24小时一刻不停的照顾,大孩子则需要操心生活细节和心理变化。每次费时费力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就要连续几个小时不吃不喝。长达几周的住院时间,医护人员和患儿们都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夏爱梅护士长透露,大些的孩子除了治疗,更多会照顾到心理上的需求,看着自己不能出院,孩子会紧张焦虑,还会觉得自己喉咙痛,甚至担心病情加重。

观察到这些细节,医护人员无论是查房时,还是日常陪伴都会和孩子们聊聊天,解释病情,让他们放松心情、缓解焦虑,告诉他们排毒结束后就可以出院和家人团聚了。和成人病例不同,照顾隔离新冠小患儿还需要斗智斗勇,孩子们不会像成人那样配合,每次采样、吃药、抽血,每个患儿起码需要半小时才能完成,先是心理疏导,有时还要来些强硬措施。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护下,儿科医院收治的11例确诊患儿今天已全部治愈出院。儿童病例清零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曾玫教授提醒,但目前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仍不能松懈,不能麻痹大意,群众还是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未中招的3岁孩子是“蝙蝠侠体质”  

“我全家9口人,8口人中招,在上海我们得到最精湛的技术呵护与最悉心的照料,而今,除了两个孩子还在医院,其他人都已出院。”今天出院的徐先生激动表示,“是上海,是医务人员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今年,趁着孩子们寒假,全家三代和亲家,他们一同选择出发来沪乘坐邮轮。徐先生一家人于1月23日抵沪,之后在酒店暂住。1月26日,经社区排摸,按照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管理要求,送至集中隔离观察点。观察期间,体温测量正常,未报告不适。2月12日徐先生的父亲就诊,并于2月13日确诊。之后,家中共8人陆续被确诊,家中3岁孩子成了唯一的幸运儿,“全家人都觉得他是蝙蝠侠体质。”徐先生说。

“在医院的这段时间,我们经常能收到医护人员发来的视频和照片,知道孩子们都很好,这让我们也能安心治病。”徐先生说。

截至目前,家里8人都已经痊愈出院,接下来再等两个孩子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后,全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定点医院清零,各项工作还在继续  

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护下,儿科医院收治的11例确诊患儿今天已全部治愈出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表示,儿童病例清零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目前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仍不能松懈,不能麻痹大意,群众还是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值得欣慰的是,这场抗击新冠的战斗中,“我们的医护人员零感染,而且没有一例患儿病情转为重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表示,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的传染病救治队伍和全院员工得到了锻炼,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典型,曾玫主任和夏爱梅护士长在战疫一线火线入党,全院多位同志递交入党志愿书。

在下一阶段儿科医院仍将做好各项工作,做到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徐虹书记表示,儿科医院将继续加强院内督查,毫不松懈做好战疫工作;针对近期当前海外疫情发展迅速的情况,医院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语•疫”线上多语翻译服务队合作,并提供专业指导,24小时为战疫一线和就诊患儿提供翻译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