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健身开启“戴罩模式”,全市近千个体育场所下周有望开放
2020-03-1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

阳春三月,上海的各类公共场所正在有序的逐渐向市民开放,体育健身场所也不例外。截至本周四,已经恢复开放的体育场所接近600个,还有大量的场馆有望本周末到下周一正式开放,预计下周可供市民进行健身锻炼的体育场所会达到近千家。

市民有体育健身的需求,体育场所也有经营的压力,不过在疫情期间,体育场所的防疫管控会非常严格。按规定无论是场馆工作人员还是市民在体育场所内必须佩戴口罩,切换到“戴罩模式”下,确实会给体育锻炼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市民们也在渐渐适应,特殊时期做到“罩不离口”,才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最负责的方式。

  忍一忍,缓一缓,一点点动起来  

戴着口罩运动锻炼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刚开始时很可能会有点吃不消,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今天,静安区的9个共享市民球场正式开放,上午10点记者来到了位于共和新路高架下的天目西路市民共享篮球场,已经有5位球友来到场地内锻炼。据一位球友介绍,他们5人以前是大学同学,工作后还一直保持着每个礼拜打一场球的传统,“疫情爆发后,大家没有机会聚在一起了,快2个月没打球了,大家都是技痒难忍,直到今天是我们第一次重新相聚,重新摸球。”

不过戴上口罩打球是他们从没有过的体验,“戴着口罩呼吸肯定受影响,上来打了5分钟就感觉喘了,打一会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这位球友表示,“按照现在的规定,不能打比赛,戴着口罩也没法高节奏的对抗。但特殊时期没办法,大家忍一忍,节奏缓一缓。最主要的还是大家聚到一起,摸一摸球,过过瘾,这么多时间身体没好好‘动’了,要一点点动起来。”

在已经开放的公共体育场所,佩戴口罩是必要的锻炼条件,对于这一点,市民可能要慢慢适应,但也要严格执行。体育局方面人士也提醒市民,“戴口罩后挡住了口鼻,氧气摄入减少,容易产生憋气、胸闷等不适感;同时,遮挡了部分视线,也会影响运动时技术动作完成。因此,戴口罩运动时要选择自己熟悉、动作结构比较简单的锻炼方式;不宜进行长时间、中高强度持续运动。”

  各区体育加快场馆复工检查节奏  

已经开放的体育场所人气逐渐提升,同时还有许多体育场所也枕戈待旦,等着复工开放的那一刻。市体育局上周发布了“疫情期间本市体育场所复工工作指引”后,全市大量的体育场所也按照指引在稳妥有序的推进着复工开放,截至昨天中午,本市登记在册的2792家体育场所单位中,有1090家单位提交了复工备案,588家已复工开放。同时全市体育部门也在加班加点,对等待开放的场馆进行安全评估,尽可能帮助那些符合要求的场馆尽早开放。

刚刚吃完午饭不久,黄浦区体育局高危体育项目主管周斌就带着一个厚厚的公文袋出发了,公文袋里有9份区内体育场所的复工备案书。

“一方面是市民对健身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体育场所面临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都希望能在保证防疫的情况下尽快开放体育健身场所,上周黄浦区已经开放的体育场所有30余家,而已经备案等待复工的有58家,我和同事们分好工,大家每天多跑几个场馆进行安全评估,争取让已经通过评估的场馆在下周一正式开放。”这个下午,周斌就要跑9家体育场馆,其中既有像世博黄浦体育公园这样大型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也有社区内的小型健身会所。

虽然加快了对场馆的检测节奏,但每次检查依然很严格,普安路上的乐刻体育是一家位于商场下沉式空间的健身房,周斌来到场馆后,细致的询问了场馆的通风状况,确认新风系统符合要求,同时要求商家提醒市民不要使用与他人相邻的跑步机,确保每个人1.5平方米的隔离空间。

据周斌介绍,目前恢复营业体育场所主要是网球、羽毛球、篮球场馆,尤其以健身房为多,这些社会性质的体育场所经营压力比较大,而区属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青少年体育培训场所还将继续处于停业状态,游泳场馆将是最后开放的体育场所。到下周一为止,在黄浦区注册的200余家体育场所将有超过半数正式开放,而在静安区注册的250余家体育场所中也将有超过150家开放。

  防护、限流、消毒、测温……一个都不能少  

周四下午,世博黄浦体育公园的员工们正在进行复工排练,包括消毒清洁、限流操作、人员管理等多方面,体育公园运营负责人余俊杰告诉记者,这样的排练他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大家一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等着体育公园重新开放。

世博黄浦体育公园已经确定在下周一正式向市民开放,开放区域包括室外网球场、足球场,室内羽毛球场、篮球场。在可用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的情况下,限流人数只有54人,保证每个市民都有充足的锻炼空间。据余俊杰介绍,开放后的体育公园只接受会员的预约,会员通过运营商自主开发APP预定场地,这样更方面场馆工作人员合理控制客流量。开放后所有场馆每3个小时会整体消毒一次,而且所有的公共体育器具都不提供,包括篮球、网球拍等需要市民自带,以防交叉传染。

体育公园的封闭式网球场原本是通过扫码入场,现在扫码机换成了人工管理,“每一个场地都需要配备工作人员,保证网球场、羽毛球只能单打,篮球半场不多于3人,每个时段的顾客离场后立刻对场地消毒,还有最重要的是保证锻炼者戴口罩进行运动。”余俊杰说,“防护、限流、消毒、测温,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放松,这些需要大量的人工。但是就像许多市民对健身锻炼的需求已经非常急切一样,我们的员工对复工同样充满了动力,我们演练了一遍又一遍,保证场馆开放后不会出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