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沉淀的历史随古战车而来
2020-03-15 生活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在郑金龙看来,古战车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可供观赏的摆设,通过它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结构。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原创模型,让更多人了解古战车和它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核。

  从银行出走的手工达人  

从小,郑金龙就是一个手工达人。他曾用木头和铁链自制过双节棍。他还常常就地取材,用从路边捡回的废弃铁器、铜器,加以清洁,和木头搭配制作出一辆小汽车。此外,郑金龙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特别痴迷。因为初中历史老师上课非常生动,让他至今印象深刻,也因此引发了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其中,最让他着迷的,是古代战争里的“战车”和“武器”。所以,喜欢古代战车模型,对于郑金龙来说,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可能我是有一些天赋,读书的时候,数学几何也学得比较好。加上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也对手工在行,所以,就想在这方面探索。”

不过,郑金龙在大学学的专业其实是工商管理,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研发战车模型完全是业余的兴趣爱好。银行的工作压力很大,刚开始的时候,郑金龙喜欢玩战车模型最主要原因,是把它当作一种工作解压的方式。

随着一点点深入了解和研究,光是从网上买模型回来拼装慢慢已经满足不了郑金龙的需求。有一次,他想要找一款投石车模型:“古代士兵为了攻城墙,会利用投石车,往城墙上投掷石头。”但是,他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因为玩古战车模型本来就比较小众,款式更是屈指可数。无奈之下,他决定“找不到想要的,就自己动手造”。

  分毫不能差的精细活  

并没有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郑金龙,回想起自己做的第一件模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举步维艰。“我基本上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因为模型相关的制作工艺,没人教你,刚开始无从下手,只能自己上网找资料学。”好在郑金龙的妻子曾是做设计工作的,有一些相关专业的朋友,可以向他们请教。即便如此,隔行如隔山,郑金龙形容自己一路都是慢慢“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制作出一款配重式抛石机,郑金龙先是从网上找来了一堆资料,试着自己动手画模型设计图、切割、拼装。对他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对模型比例的掌握:“这个原型只存在于书本上,如今也只能从图片上看到样貌。其中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大小、功能,只能自己去把握。”然而,往往郑金龙在创作构思、绘制设计图和实际制作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误差,这些误差看似不大,但造成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一些看起来很小的误差就会导致模型被弄砸,为了做这个配重式抛石机,我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手常常被磨破,有时候连筷子都用不了。”当时,郑金龙每天一下班,就钻进工作间,一直埋头苦干到凌晨。在这三个月中,他经历了几十次“零件的尺寸不到位”,看似能契合的两块木板,却因为实际相差一毫米,而无法完成拼接。所以,这件模型的成功对郑金龙意义重大,它不仅承载了自己的汗水、泪水,同时也包含了首次成功的喜悦。

郑金龙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展示,意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渐渐地,他也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给彼此建议和启发。随着制作技巧和设计创意越来越成熟,古战车模型在郑金龙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于是,他决定将兴趣变为职业。

在郑金龙看来,古战车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可供观赏的摆设,通过它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结构。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原创模型,让更多人了解古战车和它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核。

  被模型反复推敲的创造力  

目前,郑金龙已经积累了13款原创设计的古战车模型,大部分是按照1:10和1:18两种比例来设计制作的。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郑金龙的古战车模型,他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忙。据郑金龙介绍,现在,平均研发一个新的模型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从寻找灵感、绘制设计稿、细节调试、制作说明书,到材料准备等各项工序,一套流程下来,完成一个新的模型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每次研发一个新的模型,首先要找到创作灵感。对郑金龙来说,与古代战争相关的电影、游戏、书等等,都是他吸收灵感的宝库。此外,很多购买模型的爱好者们也会给郑金龙提建议,有时候也会给他带来有意思的创意。然后,郑金龙会去研究相关的书和资料,并对模型的外形设计和结构细节进行推敲,他甚至还会去了解其文化背景,以期让模型的还原性更高。有趣的是,郑金龙最喜欢的一件模型作品《记里鼓车》,它的原型居然是郑金龙在一本童书上发现的。这是郑金龙有一次在陪儿子看书时,从一本儿童绘本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计程车”。

据了解,《记里鼓车》的原型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驶距离的马车。车上有一面鼓、两个机械木人,车子每行驶一里路,两边的机械人就会轮流敲鼓一次。人们通过记住木人敲击鼓的次数,就可以计算出马车行驶的里程。郑金龙将书上的图片制作成了高20厘米的模型。小车每行走50厘米,就会敲一次鼓。

车子分为上下两层,车子下层为齿轮箱,随着轮子的转动,会带动减速齿轮箱运作,通过凸轮控制上层的木制机械人手上的木槌。而这件模型最难之处,也是最重要的细节,正是木人手上的这个木槌。因为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记载,手槌鼓的结构只能靠郑金龙自己来设计。“刚开始我想用拉簧弹簧,因为用拉簧的话就可以复位,它复位的时候力度很大,所以敲鼓的声音就很清脆。但后来想想,在当时是不可能有这种弹簧存在的,所以,又想着改用橡皮筋,但橡皮筋也不现实。于是,我还是着重改进手的部分,就不断加大袖子的尺寸,然后再用重力的方式让手捶下来。基本上是用自然力来实现这个动作。”这个结构的改进让郑金龙非常满意,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但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它能最终实现,这让郑金龙自豪。

不过,郑金龙透露,自己仍然不是完全满意,他还在对这件模型的外观和细节进行精进,之后《记里鼓车》还会有2.0版本。

郑金龙的最新模型作品《武侯战车》也即将推出,这次的创意是源自电影《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它的难点在于,这部战车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甚至不满一秒,只能看到大概的模样,具体结构几乎看不清。而且,它在史料中也没有被记载,郑金龙只能靠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将它还原成模型。秉持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郑金龙不仅在为创作新的模型作品继续努力着,他也在计划研发新的战争场景模型。它将会囊括更多丰富的内容,比如战争场景、兵人模型等等。郑金龙希望,他的创作能乘着想象力的翅膀飞得更远。

Qa 生活周刊×郑金龙

Q:从单纯的兴趣收藏到研发创作,模型给你带来了哪些变化? 

A:其实,我之前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加上之前工作压力大,做事很着急。但我觉得,在接触模型创作的过程中,我的性子渐渐慢了下来。可能,模型对我的性格造成的影响和变化是最大的。研究模型这种精细的东西,你必须要有耐心,对它必须要细心,整个人必须要沉下来才能做好东西。除了性格,它对我的生活方式影响也很大。

Q:除了现有的13件模型作品,还有什么没能分享给大家的模型吗? 

A:有一些是因为工艺方面的限制,没办法批量生产,所以,我就没把它们展现出来。比方说一些炮弹类的,比如火炮这种,它非常复杂,因为工艺上面的局限,没办法做成固定的模型样板。因为我的兴趣爱好已经成为了我的事业,去摸索和研究那些不能卖的模型其实现在反而成为了我的兴趣。因为现在的工作对我来说,依然是有压力的,在做这部分不售卖的创作时,于我而言,相当于是在给自己解压,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也会继续去探索这类的模型。

Q:对自己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期望? 

A:模型制作确实要沉下心研究,去纵深地发展,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不断地升级,不断地升华它。我觉得,这应该是我接下来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