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青瓷为伴
2020-03-15 生活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没有地域歧视,更没有排斥,在李银秀看来,龙泉青瓷是世界的,因此它更是开放性的,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文化瑰宝,任何人都有权共享。

  重拾青瓷文脉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李银秀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与这门手艺打交道。父辈们,虽是手艺人,从青瓷中历练成人,当年却未有树立品牌的远见。他们掌握着龙泉青瓷的技法,烧制手艺纯熟,多半以工厂代工,维持生计,没有建立完整的家族传承的文脉。

有时,事与愿违。父辈所钟爱的千年青瓷手艺,非但没有滋养子女的热爱,反而成为他们冲破藩篱的诱因。李银秀就是如此。“小时候,只觉得它就是泥巴吗? 没有任何惊喜之处。”小女子天生爱美,与泥土为伍,似乎是粗狂汉子所为。

家族里的人,擅长做碗,几乎所有作品都是这一种单一器型。长大以后,李银秀更为偏爱其他窑口艳丽的色泽。直到2007年,大学毕业没两年,有一次,她去昆山书画院,与书画院院长不期而遇。作为一位博学的长者,听说李银秀是龙泉人,院长特地在款待她时,使用了龙泉青瓷沏茶泡茶。

长者对龙泉青瓷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遂以言相赠:“唯有龙泉才是你血液中流淌的地域属性,也是你的文化身份。”这次深谈,让李银秀宛如醍醐灌顶,她开始对龙泉青瓷的文脉生出无限尊重。

认知一旦上升为信念,也渐渐打开了她对龙泉青瓷的全新认知。从窑口,到瓷土,再到拉坯工艺,烧制工艺,她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龙泉青瓷文脉,一腔热血投入到个人青瓷品牌秀瓷轩的打造上。

“龙泉地区拥有各大窑口300多处,而我的家乡所在地,位于龙泉南部,正是哥窑故里。在重拾这些文化脉络过程中,我对龙泉青瓷建立了更多的信心。”

  一件器物传家  

一件瓷器,对龙泉而言,就是一个传家宝。承载柴米油盐的一只大碗、一个汤盆、一个盖碗,既是生活的无限馈赠,也传递了一个家族的气息。器物之于生活,亦是一种仪式感,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文脉相承。

即便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碗,经历生活历练,岁月流转,成为中国人记忆中那一抹关于乡土的留恋,关于家庭观的情思传递。任何一个家,都离不开这样一只碗。

而落于当代,青瓷的文化属性被逐渐放大,成为人们理解中国式舒适生活的有形之物。有人问李银秀:“你是一个匠人吗?”李银秀说,她不是。有人又问她:“你是一个瓷人吗?”她也说自己不是。“我的制瓷工艺根本没法和那些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匠人做比较,因此我不是匠人。我对青瓷的鉴赏能力也比瓷人差很多。因为对于青瓷的文脉,我经历过断层,并非从小到大,经过若干年的积淀。我对自己的界定是,一个青瓷文化的传播者。如果我能以一己之力,让公众对青瓷的认知提升到一种新的层次,让更多人了解青瓷文化,那么这一点点用力足以令我心满意足。”

因为青瓷,习茶,习生活,李银秀也爱上娴静淡然的生活,她平时喜欢穿新中式的宽大袍子,因为它既好看,也很随性,可以让你在生活与做瓷的工作中自由切换。闲来无事,她常常用一个竹篮,装上自己亲手制成的瓷器,登高望远。在龙泉秀美的山峦之间,找一处静谧高地,约三五好友,席地而坐,铺展茶席,只一泡茶功夫,便已内心丰润,恬淡释然。与自然为伴,与青瓷为伍。生活借由器物,增添了更多的仪式感。青瓷温润如玉,这种温暖的情绪,让人涌上心头的是各种生活的小确幸。

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她时不时迸发的金句,也透露着一件瓷器的品格。“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薄的心境,心持宁静,回归简朴。”“人淡如茶,心素如简,保持空杯的心态,虚怀若谷,淡名利,淡世侩,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身在繁华,不惧尘俗。”……

  跳脱父辈看当代  

也许,在李银秀的作品中,已经很难看到明显的父辈痕迹,她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现代家居生活的审美。然而,在她看来,这种父辈精神的滋养,对龙泉文脉的寻根,就如同一件瓷器家传,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流淌于血脉之中的。

创新之路并不好走。起初,父母家人围观她的作品,也会生出一丝不屑。“好好一个碗,它就应该是一个普通的碗,为什么要在碗里头放一朵花? 洗碗的时候也很难清洁,太不实用了!”李银秀固持己见,她有充分自信,理解当下人的审美。她认为,生活瓷不但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还要深挖它的文化属性。她会放一朵莲花在杯子上,在吃面的大碗里种几颗豆子,扔几朵小花儿。

有时,家人也会佩服她的胆识。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母亲会说:“作品还没出来呢,你怎么有胆量先收定金,失败了怎么办?”李银秀不急不缓,她相信自己的用心之作一定能让客户满意。

“心有期待,并为之付出全部心力,一定得来的是完美的作品。”她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市场的洞见,也让父辈做出的青瓷作品有了更多的文化溢价能力。后来,家里人非但不反对,也加入到她的工作室,协助她创作;甚至弟弟也开始学习家族的制瓷工艺。

青瓷的烧制难度很大,失败率极高,李银秀在创新上的胆识,也让她能够从容面对失败。曾经有一次,烧了三窑,1000个杯子,最后只成功了7个。那种崩溃,可想而知。更别说随之而来的成本造价。“如果你不求变,一步一循,按照父辈的模子制瓷,不存在这么高的风险。你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时才会死得很难看。”然而挫败感只停留于短短一瞬,更多时候,她愿意为“创新”买单。

  龙泉新一代的格局  

开放、包容,似乎也是新一代龙泉匠人的格局和视野。在祖辈的那些年代,因为配方原因,青瓷手艺均是不为外人道明的秘方,多半是以家族或者师徒形式代际传播,有着严格的门槛,外来人也难以打入核心体系。

如今龙泉青瓷的名气,让这里拥有一批忠实的“龙泉漂”,他们因为热爱青瓷文化,而选择在这里做瓷制瓷。龙泉瓷土,渗透着点点赤红,不像高岭土是雪白色的。只有用龙泉特有瓷土,才能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的色泽质地。

李银秀就认识一位这样的九零后“龙泉漂”。这位小伙子一米八五的大个儿,正宗的大西北爷们。“你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双粗壮的大手,可以做出如此细腻精美的龙泉瓷。如他一般,这些‘龙泉漂’也为龙泉青瓷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没有地域歧视,更没有排斥,在李银秀看来,龙泉青瓷是世界的,因此它更是开放性的,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文化瑰宝,任何人都有权共享。而她自己的青瓷观,也颇为亲民,接地气。她并不希望千年青瓷束之高阁,只能放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作为收藏品被人远远观瞻;她更希望青瓷能够走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生活,也还物于生活。

 Qa 生活周刊×李银秀 原创青瓷品牌秀瓷轩创始人 

Q:八零后、九零后,新兴一代青瓷匠人身上,有没有一些鲜明的时代印记?

A:在龙泉,开始崛起和颇有建树的匠人,多为七零末、八零后的非遗新生代,甚至一些九零后匠人也在破茧而出。这批人的思想活跃,不论在审美观还是工艺理念上,都跳脱了上一代人的墨守成规。上一代人,纹样传统,大气古朴,而当代则需要推陈出新。我觉得新兴一代青瓷匠人才是龙泉走向当代的根基,介于传承与创新之间,是龙泉青瓷奔向未来的开始。就我看来,龙泉青瓷走向当代,还是要与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审美相契合,青瓷有着千年文化的积淀,只有与当代审美结合,创新形制才能让它的未来枝繁叶茂。

Q:在设计风格上,有哪些个人标签?

A:从远古走来的龙泉青瓷,自古到今都是男性的天下。古代龙泉青瓷多用作礼器,器型巨大,制作中也只有男人可以将力量之美兼顾均匀。而我的青瓷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质。例如双鱼洗,就是龙泉青瓷里的经典器型,我在做双鱼洗时,会加入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元素、小动物,扔几朵小花进去。女性匠人有她心思细腻的一面,我希望龙泉青瓷也能走进当代人的生活,符合现代家居的女性审美诉求。

Q:你如何理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与创新孰轻孰重?

A:传承为根,创新为叶。没有传承,就不会有创新。这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传承就是它扎根土壤的根脉,根基打得越牢,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就像我们的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庭才能过得美满。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