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提供翻译材料、献“声”录音……95后志愿者“译”起战疫
2020-03-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上海市区两级外办,最近来了近300名“不曾谋面”的95后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志愿者。在市外办的统筹协调下,针对境外来沪主要通道和国际社区需要,学校紧急调配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意大利语等语种学生,成为线上社区志愿者队伍,他们活跃在线上、电话那头、电脑屏幕前,24小时响应,第一时间协助市外办进行重要文稿的快译,也帮助外籍友人解决疫情时期的“急难愁盼” 。一句“语言是心意的载体”,也给了志愿者很多新的力量与鼓励。

身在海南心在上海

用意语第一时间做好沟通

意大利语专业大四学生何艾倪,此时正在海南,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成为一名语言志愿者。

“整个寒假都一直在看相关疫情的新闻,心里十分着急。看着很多同龄人已经冲在这场战疫的最前线,这也激励我一直在寻找各种渠道,希望尽我所能,为共同抗疫做一些事情。”当看到学校发布招募语言志愿者消息时,何艾倪毫不犹豫报名了。

何艾倪的具体工作是在长宁区外办的指导下在线翻译疫情相关的一些材料,涉及漫画、告知单、有效的预防措施、日常健康监测记录册等文件。

目前意大利疫情形式严峻,上海对重点地区来沪人员也有相应的隔离政策。几天前,何艾倪接到的任务是负责与区疾控中心的一个老师和一位处于隔离期的意大利母亲进行中意互译。这位母亲与她的三个孩子一起在郊区进行集中隔离,何艾倪的工作就是帮他们沟通补充房间消毒用品,以及跟日常生活需要相关的一些问题。

工作是在线上以微信文字的形式进行。就在何艾倪刚刚进群后不久,意大利母亲也被拉进群。何艾倪说,自己能体会到她刚开始看到都是中文时心里的不安和疑惑。当时,这位母亲用英文反问:我不会说中文,为什么把我拉进这个群?

何艾倪即刻用意大利语做出解释:“女士您好,我可以帮您翻译”。很快,这位母亲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人也变得安心和平和了。根据这位母亲的需要,何艾倪即时翻译,很快解决了问题。

“各位老师的工作量很大,既然我们参与了志愿服务,就赋予了自我更多的责任。”何艾倪认为,有效的沟通,正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学外语的同学要发挥自身的所学,学以致用,帮助外籍人士打破沟通的壁垒,既帮助他们更有效解决问题,也让彼此之间更好地相互理解,齐心战疫。

何艾倪说,她的几位上外小伙伴,不仅提供翻译材料,还主动献“声”,积极录制防疫需要的《健康观察15问》韩语、意大利语、波斯语等语种录音,为重点地区来沪外籍人士的隔离做好协助沟通工作。据悉,这些录音方便社区工作者上门询问排查信息时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6月毕业后,何艾倪将作为学校第二十二届研支团成员,参加一年支教,继续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用所学服务人民,也在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语言是心意的载体”

一句鼓励满满都是新能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研二学生刘梦妤,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联研究生会副主席。由于日本疫情的扩散,日语翻译人员紧缺,3月初起,刘梦妤身兼二职,同时担任12345日韩热线志愿者日语队伍的负责人,以及上外市外办翻译志愿者队伍中的日语志愿者。

“翻译的内容包括健康信息登记表、境外来(返)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表、居家隔离注意事项、以及上海各区的调查问卷等。”刘梦妤介绍道。如今,在志愿翻译中,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前辈老师说的金句——语言是心意的载体。

“我们翻译完之后,会有外办的翻译老师帮助我们进行审核。”刘梦妤说,那天,老师在审核一个关于捐款捐赠的荣誉证书的翻译后说了这句话。突然之间,就直击刘梦妤的心灵。这让她觉得,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对文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心灵对心灵的过程,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

当时,这位老师说,志愿者们的翻译用词没有错,但在“信达雅”方面还没有全部到位。大家的翻译,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达到日语的表达习惯。于是,老师就荣誉证书修改了很多稿。老师说,因为各界给我们这么多的帮助,给我们捐献了很多的物资,所以,在翻译类似感谢材料之时,不仅是需要表达出意思,还要符合日本的表达习惯,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刘梦妤说,此后在翻译时,自己会格外用心翻译,会考虑如何符合日文表达习惯,如何表达会更加触动人的情怀。为此,刘梦妤也主动在空余时间更多地积累一些专业用语,对于遣词用句也更花心思。

刘梦妤说,这份翻译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琐碎和随机,可能需要24小时待命以便随时接受工作群里的通知。于是,这份志愿工作也让她成为了一个“安心”的“低头族”,因为,看到消息秒回,亦是一个志愿者的良好风貌。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他们希望“让服务等需求”

上外团委介绍,面对越发突出的防输入需要和大学网上教学的开展,如何提高涉外防疫志愿服务效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成为了最重要的任务。为此,学校也采取了更进一步的响应机制。

首先是进一步厘清理念,既要保证网上教学秩序正常有序,又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实践锤炼本领,及时完成上级任务。上海外国语大学采取了分级分类的方法,面对市级需求积极提供翻译人才,主要用于核心文稿快译和内容输出“提供子弹”;对区级需求,主要配备语音和翻译俱佳的学生,针对特殊需求提供和调整外译产品,如语音、公众号推送等等;对于街道社区则主要服务于口语交流和日常咨询。

其次是建立了储备库,正如医疗需要“病床等人”一样,面对防疫急需,上外各院系特别是语言专业采用全覆盖形式,联系在境内的学生“能上尽上”,采取“服务等需求”的模式进行储备,借鉴进博会每年上外派出最多志愿者的经验参与“护卫城市大门”。

目前,语言志愿者的储备库里已经有1100多名师生自发报名,已有近300人进入上岗或值班状态。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上外学子将继续用自己专业所学为“战疫”尽一份力量,服务人民,守护上海,报效祖国,奉献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