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培训平均年支出16000元!沪京深三地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发布
2020-03-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

今天,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训已经成为三地家庭消费“刚需”且会进一步增长,78.4%的家庭在最近一年中有过校外教育培训消费,孩子校外教育培训的平均支出约为16000元(不含学历教育),占家庭总收入的9.4%,已经超过了旅游,接近家庭的餐饮消费支出。

青少年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

该调查对三地3000户有4至17周岁青少年的家庭的教育培训消费需求、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适龄青少年家庭进行教育培训消费已成为常态,在本次调查样本中,上海、北京、深圳共有78.4%的家庭在最近一年中有过教育培训消费,其中北京市为74.2%,上海市为79.3%,深圳市为81.8%,并且69.8%的被访问者表示将来会进一步增加孩子培训的支出,仅有1.7%的家庭表示会减少支出。

青少年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调查数据显示,在最近一年中,三地有61.3%的4岁儿童参加过校外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长,峰值出现在12岁中考前阶段,达到91.7%;有69.1%的青少年参加过1-3个培训班,27.4%参加过4-6个培训班。

参加的培训班前五位依次是外语(35.3%)、绘画(31.3%)、形体或舞蹈(29.2%)、钢琴等乐器(26.4%)和数学(24.3%);40.1%的青少年每周上4-8小时培训班,26.6%的青少年每周上1-4小时培训班,24.9%的青少年每周上8-12小时培训班,有5.0%的青少年每周上培训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16小时。基本上青少年每周都要花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并完成相应的作业。

让孩子全面发展是教育培训消费的主要动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课业压力增加,家长们的焦虑感不断攀升,也进一步驱动了教育培训消费。76.3%的三地家长表示“如果不为小孩报培训班,自己会焦虑”;61.8%的三地家长表示“为孩子报培训班是家长尽责的表现”;38.8%的三地家长表示“别的小朋友都报了培训班,我觉得肯定不能落下”。“剧场效应”以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无法“重启”,让家长既不敢不为孩子报培训班,也不能不为孩子报培训班。

教育培训市场存在

信息不对称、消费不透明

教育培训行业信息公开的程度较低,家长报名时能获取的信息面较窄,对培训机构的了解度不高,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教育培训投诉时有发生。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家长选择培训班的渠道:38.0%是到培训机构试听、考察;23.4%是亲朋好友或其他同学家长的推荐;19.4%是学校老师的推荐;10.2%是通过互联网广告、朋友圈、微信小程序、APP等培训机构的在线宣传;9%是培训机构电话推销。

由于培训机构对相应信息公开不足,在教育培训消费时,三地有65.8%的家庭表示遇到过非常不满意的地方。遇到的问题依次是报名后换场地或换老师、夸大宣传、推销电话骚扰、教育质量差、报班后迟迟不开课、不履行退款承诺或拖延以及交费后机构关门。

培训机构也存在过度承诺、过度推销的问题,38.6%的家长表示遇到过承诺培训效果,25.5%表示遇到过培训机构承诺参赛并获奖,23.6%表示遇到过培训机构承诺优先进入好学校。教育培训行业应该更加公开、透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规范发展教育培训行业

上海市消保委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但目前看来,教育培训行业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亟待改进、优化。

为推动教育培训行业更加规范有序发展,上海市消保委建议,教育培训行业需让信息更对称、更透明。教育培训机构要主动公示培训资质、收费标准、退费政策等信息,相关行业组织也要搭建公共评价体系,为消费者选择培训机构提供参考。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并加快建立教育培训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对规范健康办学的机构予以信用激励,对违法违规办学的机构实施多部门、多领域的联合惩戒。

另外,上海市消保委提醒,家长要正视焦虑,科学、理性地选择培训机构。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在签订合同时要了解培训机构的资质和专业性,理性消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