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解决了新冠患者的大痛点,发明了“能喝水的氧气面罩”
2020-03-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我渴,但我不敢喝。”这是许多戴上面罩的重症病人常说的话。正常人轻易能完成的饮水动作,于他们而言却是一次生死考验。很多人哪怕口唇干裂起皮,也情愿不喝水。

“明天,工厂那里会给我最新的答复,看看装置能否进一步改进。”仍然留守在武汉雷神山的援鄂战士、杨浦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告诉记者。

在武汉当志愿者的日子里,她和同院的赵越一起,合作研发了两款特别的专利装置。

  为病人解渴,打造“能喝水的面罩”  

“我们不希望纸上谈兵,而是希望实实在在地让专利变成实物。”酷爱研究的王静个人就拥有40项专利。今年护士节,她原本想把护理部103个专利做展示,其中40多个有实物有“前世今生”。

到了武汉后,王静和杨浦中心医院的SICU护士长赵越见面了。她在雷神山,赵越在金银潭医院。赵越是上海市护理学会育苗计划的培育对象,王静正好是她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还是师徒关系。

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病房里,呼吸困难几乎是患者们共同的症状,因为病毒对肺的侵犯,部分患者缺氧明显,常需使用医疗仪器辅助通气,较常见的仪器就是无创呼吸机。

该仪器一旦使用,患者的口鼻均被罩在面罩下,除非取下面罩,否则无法进食、进水。用上无创呼吸机的患者最大的感受是嘴巴非常干,因为呼吸机一直在有节律的不停打气,导致患者口唇的需水量较平常显著增大。患者若取下面罩饮水,虽然仅有数分钟的脱机时间,但患者却常被折磨得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缺氧所带来的濒死感更是让患者心生恐惧,不敢轻易饮水。他们哪怕口唇干裂起皮,也只能很无奈地对护士说:“我渴,但我不敢喝。”

眼看着患者为了活命却要强忍口渴的生理痛苦,在重症病房支援的赵越十分着急。有一次,她和同在武汉驰援的王静微信聊天时,谈到了这点,师生俩一拍即合,立马便有了灵感:设计一款让患者能顺畅喝水的面罩。于是两人便着手干了起来,查文献、找灵感、理思路,很快她们的设计方案便拟定了。

她们在面罩上设计了一只可伸入吸管且不漏气的孔,当患者不需要喝水时,这个孔便用活塞堵上,当患者需要喝水时,打开活塞,塞入吸管即可。虽然这个方案解决了患者的喝水问题,但她们想得更为周到细致,因为担心水温太高会烫着患者,于是便在吸管上做了文章,把吸管设计成一款可以变色的特制管:未使用状态下,吸管呈现透明;水温正常时,吸管呈现黄色;水温偏高时,吸管呈现橘色;水温过高时,吸管呈现红色,以警示护理人员。

“我们做了两个小的垫片。特制吸管随着水温变色,密合性很好。又能喝水,又不影响输氧。之前,我们手工做了一个,密闭性不够,所以后来找了厂家。”王静介绍说,专利申请递交后,两人便委托后方的小伙伴张罗起来:联系厂家,制作模型。

近日,后方的伙伴终于拿到了成品。“我们是3月3日递交专利申请的,一两天就申请下来了。我们做了一些临床试验,首批试验的是医护人员,后来还有一名志愿者也加入了试验的行列,试用效果跟预期一样,达到了治疗与饮水两不误的绝佳效果。现在厂家只少批量地给了我们十几个。就等复工后大批量生产了。”

  为让医护人员安心,发明安全的冷凝水储水罐  

与此同时,她们两人的另一项专利“可封闭式排水的呼吸机冷凝水储水罐”正在紧锣密鼓的转化中。

呼吸机上有一个冷凝水储水罐,由于罐体容量小,只能收集45ml左右的冷凝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护士每天都需要倾倒好几次。冷凝水中含有病毒,且护士在倾倒过程中易形成气溶胶,在装卸过程中也会因装卸不顺利而发生液体飞溅,这些情况均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感染的几率。

继“可进食无创面罩”之后,王静和赵越再次陷入了沉思:设想在储水罐的下方安装按钮,并可接引流管袋(2000ml左右),顺时针旋转罐底开关,管道开放,冷凝水直接进入引流袋;逆时针旋转罐底开关关闭通道。这样的设计可大大增加储液量,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升操作安全性。此外,引流袋及其中的液体也能进行规范的处理,减少二次污染的可能。

“2000ml和之前的45ml差异悬殊。可以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今天工厂有了回应,表示应该可以制作我们设计的开关。明天应该能给我们一个准信。”王静透露说,在设计时,因为理念很成熟,所以成品打造堪称一气呵成。在设计过程中,也是尽可能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