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看似不可能的事
2020-03-29 生活

翟明磊和同事王国慧走访古村落。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的心是平实的,我们的书是给那些眼中有光,心中有天地的人。

近些年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汉声作为一家民营出版社,在这个议题上已经足足耕耘了半个世纪,做了在许多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这种沉下心来,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编辑。近日,上海站负责人翟明磊与大家做了一场“米与面,南北天下元气尽在汉声三书中”的分享会,在了解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将各种不可能做成可能,甚至是经典的。

   元气还在,深情还在   

采访到翟明磊的时候,他刚结束视频直播——那是一场汉声出版社与乐开书店一起策划的线上分享会,联合了六十九家独立书店与社群。翟明磊作为资深编辑与民俗文化保护者,与大家分享了《中国米食》《山西面食》《宁波年糕》三本书,以及蕴藏在这些日常主食中的饮食文化与历史。据网络显示,听众达到了三十万。“我呢,就老老实实做个搬运工,把汉声前辈们的智慧、经验、努力搬给大家,也让大伙对传统中国看个明白,以后的路可以一起走。我们中国的元气还在,深情还在,复苏是没问题的,只是别狂妄也别自卑。将闻一多先生的话送给大家——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二三千年的昨天,除了我们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翟明磊谦虚地说道。

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致力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地方风物的抢救、保护和传扬的汉声,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做了近两百本书。相比现在许多出版社一年可以做两百本的业绩,这个速度的确是很慢的,但正是因为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让它本身就成为了宝贵的文化艺术品,就如《时代》对它的评价那样——每一期的杂志就如同它想保存的艺术品或手工艺品一样有价值。“我参与做的几本书,难度都不小,做完都有哭一场的冲动。”翟明磊半开玩笑地说。

2010年,翟明磊被邀请前往台湾进行一个月的文化交流,在此期间,他访问了汉声,与总策划黄永松先生谈得很投缘。“那天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我看见一张四个创始人的合影。其实之前,我就看到过一张他们刚刚成立杂志社的时候合影,四个人当时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这一张,是他们在一起共事四十年之后拍摄的,让我特别感动。我就问起黄先生,是什么让他们一起走得那么远。黄先生说,一是相互包容,二是享受工作的乐趣。我听了之后,特别羡慕和向往,回来后就写了求职信。黄先生表示欢迎,并问条件。我回他,做文化我喜欢,无条件。于是他安排我在上海工作,正好这几年,出的是苏州风物的书,慈城博物馆也近。”翟明磊回忆道。自从2011年任汉声出版社编辑以及上海站负责人至今,翟明磊参与了《水八仙》《大闸蟹》《康乾盛世苏州版》《松阳传家》编著,其中,《水八仙》获得世界美食书银奖。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慈城四个博物馆(越窑青瓷博物馆、李玉祥摄影馆、坐具馆和竹工艺与文化馆)建设、羌族母亲艺术展等,从事多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记录工作。

做《中国米食》时期,编辑部的《汉声》四个创始人。

   耐得住,等得了   

一般出版社会有成本核算,比如采访多长时间,成本多少,印刷成本多少,利润有多少。而汉声却没有,就像种庄稼一样,无限期地采访下去,直到书成熟。一本书做八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是常有的事。“比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的作者花了五十年写,我们花了三年编。《惠山泥人》历时八年,编辑从满头黑发的年轻人编到了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王树村老师交给我们三部书稿,我们编了近二十年,他去世前出了两本书。久保麻纱把蓝印花布给我们托管,直到她去世我们蓝印花布的书还没出来,编了十多年,我们还不满意。我们出的书必须是负责任的,经得起推敲的,都是会在时间中流传下去的。”翟明磊说道。

以《水八仙》采访为例,不仅要抓住所有生长周期现场拍摄,还要在现场把植株挖起解剖。翟明磊记得带泥的鸡头米有一百斤重,满株是刺,芽上都有,虽然编辑们的手有采取保护措施,可仍被刺破,然后大家在现场将鸡头米大卸八块,观察截面。老百姓差点把他们当异类了。水八仙即八种水生植物,一年中总有一两样植物的某个生长周期没抓住。那一年不行再抓一年,第二年不行再抓第三年……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做到如此详尽,翟明磊说,这和汉声的使命有关:“我们要做文化的诺亚方舟。一门手艺即使失传了,师傅徒弟都去世了。根据汉声的书都能恢复。所以工艺记录是很难的,所有工序记录还是浅层的,门道窍门挖到才行。手艺人往往不肯说的,你要陪着他,有诚意才行。我记得采访松阳打铁匠从天刚亮采访到天全黑,最后才告诉我们打铁看钢花的核心窍门。有的手艺人保守,也许访了三四年核心东西还拿不到。《惠山泥人》之所以做了八年,那是因为我们订了一百种,每种各两枚的泥人。每种泥人,我们拍下全部工序,这一拍,就是八年。你打开那书看看,所有工序要诀都在里面,这就是文化保存的价值。这样八年下来,手艺人见你不光是朋友也像亲人,自己的手艺也许找不到徒弟,但在书中永存了,他也会有这种感慨与骄傲。”

除了这样耐心细致的贴身记录拍摄,更加神奇的是,编辑们还亲自上阵动手,写啥学啥,种稻、编织、绣花……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到真正的门道。“编《康乾盛世苏州版》,讲的是桃花坞苏州年画。我花了一年时间去苏州学年画刻版印刷,光磨刀就学了好久,还出了血。一把拳刀刻出各种线条,首先要磨出锋利月芽刀囗,三个月可以学会,但七年才能真的磨好……最后我刻出了自己设计的藏书票与年画局部作为毕业作品。中国工艺基本功,你不去学,体会不到。学了,你有底气,和作者讨论有针对性。”翟明磊话锋一转,调皮地说道,“我比较头疼的是编织,手笨啊! 而有的男编辑还会绣花。但我们女编辑很厉害,比如寥雪芳采访了十年竹编,自己就会编许多花样。”这也是作为做书手艺人的骄傲。

   手艺的传承,故乡的未来   

在田野调查中,翟明磊接触了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一边,上一代匠人的老去、离去,让他惋惜、心痛;另一边,新一代匠人的努力,也让他感到欣慰、感动。他特意介绍了一些中青年手艺人与行动者,在他们的身上,他看到了手艺与故乡的未来:“钱淮利,一个非常年轻的竹编艺人。我很看好他,他不光做乌镇竹编传承,还做手艺普及教育工作,知道用活泼的手法开启年轻人手艺之门。乔兰蓉,是桃花坞年画印工大师房志达、画工大师王祖德、刻工大师卢平的学生,她创立了乔麦工作室,很辛苦,有自己的作品出来,应对市场与年轻人的喜好。叶卫田,中国结与流苏的手艺人,有天分与慈悲心肠,颜色搭配感好,做了近二十年。孙威,越窑传承人,他与父亲守窑十年,终于有成。卢震,杏坛书院院长,联合朋友们做了不少风物保护与发展的事。唐望,真正种茶人,自己在茶山力行,读书。他的茶真干净。邓涛与祁兰,一个是乡村教师,十多年在乡村教育中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位是自然饮食的成就者,天分品德的纯正行动者。宗思靖,一个自由的精灵,扎根侗寨做风物保护与开发,人类学者,特别在巫灵研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路……”介绍起他们的时候,翟明磊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与其说是在介绍他曾经的采访对象、工作伙伴,不如说更是在介绍多年来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挚友。

最新出版的《松阳传家》,翟明磊就邀请了这些挚友中的一位:王国慧,来一起做松阳水文化的内容。王国慧是乐与永续的创办人,毕业于德国的世界非遗保护专业,她热心多民族社区永续发展,对水文化、植物染颇有研究,在探索中做了不少实事,她还曾做过翟明磊的同事。

“我们一起细致观察南岱村三十六个溪水古堰坝,我们从头走到尾,全部观察到了。那是村民们自古在村中溪水上建设的小堰坝,有的用于洗衣,有的用于取水,有的为了防止水流冲刷房基,有的是保护桥,有的是为单纯形成风景,有的是风水所用,上水口水敞进,下水口溪道弯曲缓出,树林葱郁,社庙齐全,美不胜收。感觉百姓对水的理解精妙,对水的活用体贴又智慧,天人合一在水中。”回忆起这次田野调查的点点滴滴,翟明磊如数家珍,“王国慧向当地的王峻书记建议南岱村应建乡村水生态博物馆。还有一次意外的探水,我走得有点喘气,她脚步勤快,已和向导将一条村中沟渠探个明白。在采访歌王蓝秀莲时还一起感动得哭了。她在德国的毕业学位论文正是水文化。她创办的乐与永续一直在社区做非遗活化。先生李攀一直助力。《水遗产》一文是她精心之作,是《松阳传家》一书中质高情深之文,王峻书记特意向我提及‘国慧此文写得好’,功夫自有明白人看在眼里。她真是黄永松先生说的‘文化工作者要有自我燃烧精神’。”王国慧所写的一首《竹枝词》,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听山听到心长草,读书读到地抛荒。山花无日不春风,我庄他山皆断肠,断肠尚有还魂草,盗来仙草好插秧,种桃种李种家乡。

Qa 生活周刊×翟明磊

Q:在直播中,你还为刚刚面世的《儿童小小百科》做了预告,你们在儿童书籍方面也一直非常关注,这是为何? 

A:以童真养天真,以童书养文化书,这是我们的大战略,是创始人之一的吴美云先生定下的。现在我们规模较小,但仍然是以童书、展览、博物馆建设为主要收入来源。手中有米,理想不愁。我们引进了众多绘本与儿童书版权,并制作了《中国童话》《少年小百科》《儿童小小百科》等大型套书,反响很好。

Q:为何说最新出版的《松阳传家》具有里程碑意义? 

A:我们把以前要三年的工作一年完成了。十七次下松阳,总计一百一十二天,我累掉了两颗牙,一位同事累得心脏病发作退出工作。汉声以前是“小题大作”,就是每个手艺一本书,或一个村一本书。现在是集成在一县,包括非遗、民俗、建筑、饮食、祭祀、村落、自然、工作方法集于一本大书。下的是标准汉声功夫,一个手工造纸我们就去了五六次。全书有一百五十多项。对于汉声也是探索,具里程碑意义。马勒说传统是传递火种而不是崇拜灰烬。这句话是我们整本书核心,细细看会明白我们的用意。

Q:在这十年中,你自己有何成长与变化吗? 

A:我以前是做调查报道的,几乎没有我问不到的。但《水八仙》《大闸蟹》的采访对象是植物、动物,是不会说话的,全靠观察。比如大闸蟹蜕壳,蟹是蜕壳艺术家,能完整蜕下全部骨骼完整的壳。最后一次蜕壳又决定了它的重量,蜕壳很关键。我们养了二十天蟹,每天二十四小时持续观察,还不能开灯、打手电,累得很,最后还是失败了,证明这种太人工的小环境里螃蟹不可能蜕壳,然后我们去水产市场找到双壳蟹。试了三只,到最后时刻,还没有动静,我腰酸得不行去宾馆躺下了,另一个编辑诗宇去接了个电话,只有汉声最资深的编辑刘镇豪以金刚不动的身姿定在那观察近五个小时,就在我离开的十分钟里,它蜕壳了!美极了,上下分三部分蜕出然后像变形金刚组合起来,刚蜕出的螯毛是粉红色的……只有刘镇豪记录到了! 等了二十天,我没亲眼看到。这对我是个教训!

我还学到了柔的力量,无限的耐心,将心比心。有一次我采访巫画传人,他在墙上画龙,我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他一看我笔记本,先叫了声好,然后马上脸色变了,原来他以为我是来偷师的,从此不睬我了。我怎么办呢,陪他看大宅门,说我小时候就爱画画……这才缓过来,他听说我还不是美编,只是文编,就更佩服汉声了,最后他不仅帮到我们还介绍了一个非常原始与民间的传统做法过火仪式现场给我们采访。

Q:在业余时间里,你也在多维度地推进传统文化传播是吗? 

A:是的,我一直推动公民自组织活动,比如农好农夫集市、愚人书市、早春市集、三生谷教育坊、趣趣亲子营,我都有参加,为他们加入文化因素。文化的活化也是我关心的。我会为友人导览方塔公园、慈城古城,把真正的文化带给大家,保护好自己的故乡。

Q:这么多年下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你觉得有哪些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去推进加强? 

A:黄永松先生教导我们:一个文化工作者要有自我燃烧的精神。我认为他说得很对,主动、激情、奉献,是美好的。要注重工作方法与策略,少谈口号,而要做真正暖人心、有生命温度的事。宁愿做小一点的事、慢一点的事、自己可以掌控的事,快快慢下来,慢慢快起来都很重要。我似乎谈得很抽象,做事的人能明白。走进民众中去,给他们方法,给他们自力、自立、自在。殷海光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展望》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对传统有温情的反思。他说的科学的认知模式,我认为也是对古代传统的正确方式。一、不故意求同。二、不故意求异。三、不存心非古。四、不存心尊古。五、不存心薄今。六、不存心厚今。七、不以言为己出而重之。八、不以言为异己所出而轻之。

链接 LINK

《水八仙》获世界美食书银奖

最新出版图书《松阳传家》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从写作到出版时间最长的书

历时八年编制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内页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