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党员最美守护者|十几秒就能完成插管!一位90后与死神的“极速对决”
2020-03-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因为一张照片,很多人认识了“痛哭”的魏礼群,并深深牵挂着他。67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连气管插管的时间都没有留给队员们。那一刻,这位平时乐观的大男孩忍不住哭了!照片中,队员在边上帮他举起一张纸,上面写着“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可是这位27岁的上海医生说,病人背后是一家人啊。他的眼泪里,有着医者的仁心,也有着年轻不服输的倔强。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有一支气管插管冲锋队,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90后魏礼群就是其中一员。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来,这支小分队成功为7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而在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奇迹的过程中,这位大男孩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一位照片的背后  ▎

  他拼尽全力拯救每一个生命  

2月14日,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气管插管冲锋队成立的第一天,也是在这一天,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了炎症风暴的先兆。当时这位67岁的老人氧饱和度已经降到70,整个人处于昏迷状态。魏礼群和队员们正准备对他进行插管抢救时,老人的情况急转直下,很快就没了心跳。

老人心跳停止后,魏礼群和队友们又继续抢救了一个多小时,依旧无力回天。从病房出来后,魏礼群一直紧紧攥着拳头。他哭了,他说因为他想到这个老人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

当时,华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总指挥马昕坐在魏礼群身边,握着他的手,告诉他说所有人都知道他尽力了,同事们一直透过监视屏看着他,看着他的每一步操作。没有任何问题,无懈可击,做得非常棒。“等打完这场战斗,你会变得比谁都坚强。”总指挥马昕努力安慰着眼前的这个小伙子。

“当时真的很难过,这位老人连气管插管的时间都没有留给我们。”一直到现在,魏礼群仍毫不掩饰当时的“崩溃”。对他而言,每一个生命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只有拼尽全力拯救每一个濒死的生命,作为医者,才不会遗憾。

▎一场艰难的战斗  ▎

  留给他们的时间以秒来计算  

进入ICU病房进行气管插管,就要启动三级防护: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套好沉甸甸的正压头罩,真正做到完全的密封式防护。然而,这些笨拙的装备是安全的保障,却也是增加难度的障碍。

“麻醉医生需要将一根导管从患者口腔插入声门,但是穿上防护服后,手感和视野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魏礼群坦言,在华山医院做了4年的麻醉科医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到了这里,还是感觉困难重重。“我本身需要戴近视眼镜,现在近视眼镜前挡着一副护目镜,护目镜前面有个面屏,最前面还有一个全屏的头套压着。所以说,基本上就是隔了4层玻璃在进行气管插管。”

插管前,队员们一般会做好护目镜的防污处理,否则头套内升腾的水蒸气会对视野造成阻碍。“最近武汉天气热了,加上防护服后感觉浑身都在冒热气。”魏礼群说,不过在进行气管插管时,一般至少有三名医护同时在现场操作。万一其中一人的视野受到干扰,其他两人可以互相配合。除此之外,因为戴了三层手套,会对触觉有所削减,插管时感觉摩擦力有点大,不像平时那么顺畅。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体质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这就意味着能给冲锋队队员的时间要以秒来计算。“平时在给患者吸氧之后,一般可以给我们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气管插管。但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留给我们的时间少之又少,三十秒都算慢的了,快的时候,十几秒内我们就能完成插管。”

新冠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插管时患者的痰和气溶胶很容易喷溅出来,而冲锋队员距离患者仅有十几厘米的距离,这将对队员造成很高的感染风险。

魏礼群告诉记者,在插管前,一般先将镇静剂、肌肉松弛剂注射到患者体内。镇静剂让患者全身麻醉、失去知觉,而肌肉松弛剂则是让患者完全放松,避免导管插入时引起呕吐或咳嗽反射。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呕吐或咳嗽会释放出大量病毒,威胁到ICU内医护人员的安全。

对于冲锋队队员而言,每次插管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考验着心理。

▎一次特别的成长  ▎

  他在历练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2月18日,刚到武汉没多久,新冠病毒肆虐。最多一天,魏礼群前后为6位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因为患者住在不同的病区,每次进一个病房都需要重新换防护服,那天进进出出换了三套衣服。

“穿脱防护服、消毒就花了很长的时间;而比起穿防护服,脱防护服其实更费力,风险也更高。”魏礼群说,当天完成6位病人的气管插管后,他和队员全身早已湿透。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这支气管插管冲锋队,共有6位来自上海的麻醉科医护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华山医院和瑞金医院。“插管冲锋队”队员两人一组,每组12小时待命。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战斗,队员彼此之间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工作时不用说话,只用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往往一个队员刚给患者插好管,另外一位队员已经把呼吸机递了过来。

再次谈及那次痛哭,魏礼群毫不掩饰自己当时的伤感,但确实像马昕总指挥所说,在这场战斗中,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在这些接受了气管插管的患者中,有些患者幸运地活下来了,有些患者最终还是不幸去世了,但是每位患者送来,大家都会拼尽全力去抢救他,为的就是不留一丝遗憾。

在ICU病房,患者和医护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很多时候靠的仅仅是眼神的交流。对于魏礼群而言,至今没能去送别经他抢救过而幸运活下来的患者,也没办法亲眼看到患者出院的那一刻喜悦。“但是只要有患者从ICU转去其他科室,我们都会由衷感到高兴。因为下一步,患者的病情可能会继续好转。”

截至目前,魏礼群所在的这支气管插管冲锋队,已经成功完成了70多例气管插管操作。从病房内最初的30张床位全满,到现在只剩下8位患者,魏礼群感觉到,距离胜利已经越来越近。

▎一座美丽的城市  ▎

  坚定从医信念,也邂逅爱情  

对于魏礼群而言,驰援武汉是医护工作者的一种职责,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2015年,魏礼群在武汉协和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在这里他真正开始接触临床工作。跟着医院老师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气管插管锻炼中,他开始领悟:医者要尽全力拯救每一个濒死的生命,这让他坚定了从医的信念。

那一年,魏礼群也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第一次两人选择约会的地点,正是武汉的黄鹤楼。实习结束后,他带着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一起回到了上海生活。

如今,魏礼群在武汉逆行,而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暂时留在徐州老家。“其实,妻子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她知道我工作的性质。所以每次接通电话不会多聊工作,聊得最多的还是孩子。”分别的时候,魏礼群的儿子才8个月大。“出发来武汉时,孩子刚刚会坐,现在可以扶着床沿走路了。到4月5号,宝宝就满10个月了,但是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叫他的名字从来不理我。”对于儿子成长过程中的这段陪伴的缺失,魏礼群觉得心情有点复杂。

3月22日,魏礼群在武汉前线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那一刻,他感觉“这辈子难忘”,他也第一时间和妻子分享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病房里患者渐渐少了,同济医院的战友终于可以带着冲锋队队员们去看了次樱花。在经过以前谈恋爱的地方时,魏礼群忍不住拍下了照片,并发给了妻子。在短信中,他说:“当时我俩租借了自行车,绕着湖边慢慢骑着,看着美丽的樱花,是多么浪漫。如今武汉看樱花的人渐渐又多了起来,我们深爱着的这座城市快复苏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