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银潭医院坚守68个日夜!回家前,她的行李里多了一份礼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袁蕙芸
“行李已经打包好了,确实想上海了,但也有些放不下武汉。这里有最珍贵的战友情和医患鱼水情。”就在刚刚,记者打通“日记女神”查琼芳医生的电话时,她已经将行李打包完毕,对于明天的离开,她此刻的心情极为复杂。在她的行李里,多了一份来自金银潭医院的礼物-----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充分展现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为感念您的特殊贡献,特授予您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称号”。用感恩的心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她感觉成为真正的武汉人了。
1月24日晚,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经过整整68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与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交接,圆满完成任务,即将于明天(3月31日)启程返沪。在这68个日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四位队员中的唯一女医生查琼芳用日记记录下了点点滴滴。
一段艰难的战斗
出发武汉,查琼芳没有任何犹豫,在出发前的一段录音中,她说道:走在江边步道上,看着江面上初升的太阳,看着锻炼的人们,我觉得武汉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阳光的城市。现在武汉这个城市它生病了,那么作为共饮一江水的上海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说到除夕夜出发,其实我们的工作是没有假日的。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都要出发。我希望后方的同事、家人能够保护好自己。
刚到武汉,在查琼芳的日记中,记者更多的感受是“艰难”。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遇到的每一位病人都是重症患者,很多患者送来的时候,因为低氧所以神志不清。还有一个难题,物资还来不及到位,所以很多医护人员进病房采取“中暑”式穿戴,不吃不喝不拉15个小时以上,减少对防护设备的消耗。
不过,医疗队有上海做坚强的后盾,一切都在好转。
一份珍贵的礼物
从前天开始,上海首批医疗队员原地休整,不需要再去金银潭医院的隔离病房。这一天,查琼芳第一次睡到自然醒,然后收拾打包行李。
在打包回上海的行李中,有一份礼物特别珍贵,这是一份来自金银潭医院的礼物-----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充分展现医务工作者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为感念您的特殊贡献,特授予您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誉职工’称号”。落款是:中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委员会。用感恩的心收下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感觉自己成为真正的武汉人了。
“辛苦了两个月,有太多的不舍,也有着太多的放不下。”查琼芳说。今天,武汉为上海医疗队举办了一场送别仪式。当看到视频里这68天来的点点滴滴时,查琼芳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在电话中,查医生告诉记者,虽然援鄂医疗工作已经结束,但抗疫的任务远没有结束,回到上海,还有更大的仗要打。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它。
一段难忘的历史
作为上海援鄂医疗队来自交大系统唯一的女医生,查琼芳被称为“日记女神”,她说,“写日记的初衷只是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后来发现日记可以缓解我的精神压力,让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可以让在后方关心我们一线抗疫人员的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单位领导等放心,知道我们在前方工作很顺利。”
在武汉,在这个充满压抑和暖意的季节里,查琼芳用正能量写她周围的人和事,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爱心和善意以及工作的艰辛。在写日记的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关注到了她的日记以及她日记中的人物。在她的日记中,有辛勤为一线服务的后勤刘立骏老师,有热心司机王师傅……
“我要做的是媒介的作用,让大家去发现故事身后的真善美。”
在武汉的68个日夜,查琼芳用日记记录下了点点滴滴,而她永远都不会忘怀这段历史。
═ ═ 查医生日记节选 ═ ═
有过悲伤
凌晨6点不到,我从疲惫中清醒过来,刚刚准备写交班记录。突然5床病人的情况开始恶化了:其实她的情况一直不太乐观,在我们接手前,她就出现了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我们输血、输血小板、输冷沉淀,调整药物,在家属能接受的范围内的治疗都用了,我们预料到了她的结局,也第一时间告知了家属。现在我尽最大所能救她,能用的抢救药物都用了,呼吸机参数也调整到了最大可能。
不幸的是,她在清晨7:30还是走了。当我打电话通知她的爱人时,一个大男人在电话中哭了......他要求见病人最后一面,并且留下病人的手机做个留念。我不确定在这特殊时期他的要求是否能够被满足,我很想安慰他,但这时候任何话都很无力,再说下去我的泪水也快止不住了。我只能匆匆挂上电话。
有过欣喜若狂
因为来自上海各大医院,大家背后都有各自的团队出谋划策,郑队询问了大家对于治疗是否有新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后郑队总结治疗方向:第一条路求稳,严格按照指南操作,可是这条路目前似乎很难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第二条路稳中求进,我们可以在指南用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能有用的药物;第三条路冒点风险,如果有些药物能够救人,可以用,但是前提是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审查。
今天也有好消息。我们重症病房的第一例患者今天出院了。之前我们的病人好转后都是转到轻症病房,统计时不算在我们病区出院。驰援武汉20多天来,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悦:当看到病人举起大拇指,欣喜若狂的我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太多感恩
下午2点醒来,投喂时间到了,群里呼唤,喜茶到了,这个在上海要排队很久才能排到的网红现在天天可以吃到,后面还有费列罗的巧克力,还有面巾纸、一次性浴巾套装和面膜......
我们的后勤保障小队就像田螺姑娘一样:下雨了,房间门口的收纳盒里装好了雨伞;天冷了,我们的秋衣秋裤、棉大衣、军大衣按着尺码可以领到;手干裂了,皮肤粗糙了,可以领到护肤品......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整个社会都在支持我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后顾之忧。
有时间刷微信,发现家族群有小朋友给我画了画。没想到6岁不到的小朋友也会关注这次疫情,这说明我的家人都在后方关心我,念叨我。还记得临行前孩子在崇明,她在家庭微信群里用语音关照过我,小舅婆婆当心身体,平安回来,真是一个很暖人心的孩子。画的也很传神,感觉夜班后的自己又满血复活了!
旁边的武汉客厅已初见雏形,外面已建起一排简易板房,雨仍在下,工人们冒雨劳作,希望风雨过后可以见彩虹。
也有过自豪
今天的武汉让人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冬天,昨天穿短袖,今天穿羽绒服。可是寒冷的天气,灰色的天,淅淅沥沥不停的雨,却怎么也无法掩盖我们心中的喜悦。
今天我们小组又是集体出动,到金银潭医院参加最后一次交班,顺便帮忙打扫卫生。
今天交班的人比较多,毕竟多了我们一个小组的人员,还有金银潭医院的黄朝林副院长和他们的王书记也到了,一起参加我们的交班,商量后续的交接事宜。看着昨天应该上夜班却“缺勤”(我们组没病人了,不需要再值班)的汪医生认真地坐在交班桌前说着北三楼第一组病人数0,危重症0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我们组提前完成任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袁蕙芸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