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机场守牢国门,90后疾控青年又在忙些什么?
2020-04-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近一个月来,随着上海境外输入性病例防控形式日益严峻,市疾控工作人员的工作又增加了新的任务——进驻机场守国门。机场内,他们与海关、边检、机场运营指挥中心共四个部门,合称“国境防疫F4”。其中,就有一群“90后”疾控青年的身影。 

 不遗漏一个密切接触者 

市疾控中心3月4日接上级指令,机场防疫在原来海关、边检、机场运营指挥中心三个“齿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齿轮”——市疾控中心,通过专业技术守牢防疫国门。

继在嘉定区疾控中心完成隔离点消毒任务之后,3月8日至今,“90后”的金伟被派驻浦东机场作为支援力量。做24小时后休两天,是他这段时间以来的作息。期间,金伟经历了数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送医量大增的3月18日;为第一架第一入境点为上海再转飞北京的分机旅客进行排查;第一次协助转运已知核酸检测阳性旅客等。

跨前一步是对疾控部门的专业要求,找到潜在密接者信息,追踪更靠前,就可以做到防控更及时。3月24日13:50,金伟所在小组见证了首架从北京分流来的飞机。

该航班所有的旅客在浦东现场一一接受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核酸检测。结果发现,有两名旅客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他们是一家人。

深夜11点半左右,金伟和同事陈哲以及机场工作人员立即将阳性旅客交接转运给120救护车。“这是我第一次在机场参与运送已知核酸检测阳性的旅客。但他们的乐观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这是因为回到了祖国。”当时,金伟还专门提醒了120救护和司机人员所接旅客的状况,一句“请注意个人防护”,以及提醒阳性旅客正确佩戴口罩,都是他对工作交接时的细心与专业。

根据要求,包括本排,前后三排同机旅客都属于密切接触者,这些旅客需要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金伟记得,再将密接者进行隔离点转运完已是凌晨。此时,尚有部分旅客核酸检测仍在继续,等最后一个检测结果出来已是凌晨三点,所幸后面没有发现阳性旅客。

紧接着准备放行剩余旅客。就在此时,金伟和同事陈哲以及机场工作人员在核对座位表时发现,此前两名阳性旅客竟然在机上疑似换过座位。然而,此时联系不上机组。金伟提出,直接给阳性旅客打电话进行确认。由于他在交接转运该阳性旅客时掌握了旅客信息,因此,顺利拨通电话并确实换过座位。之后,根据规则并经过判断和请示,金伟一行又迅速再锁定了阳性旅客换至最后一排后的前三排旅客,并立即安排在不同的区域等待转运隔离。

“就在差点放行的瞬间,我们及时锁定密接人群,不漏下一个密切接触者。虽然又紧张地忙活了一场,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金伟心里,这来不得半点差池,而这也正是践行了上海提出的“5个100%”。

25日清晨6点45分,分流航班终于起飞。那是又一个分秒都在忙碌的不眠之夜。金伟感慨地说:“5个100%的背后,是太多人辛勤的付出,但能换来国门和家国的安全,大家都觉得太值了!”

3月28日0时起,中方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最后10秒的时候,机场边检人员齐声倒计时的那一瞬,也让金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时刻,背后是更为科学的全球防疫措施。

透过机场的玻璃窗,金伟看到,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仍然有运送防疫物资的飞机在浦东机场起降。“入境虽暂停了,但是我们国家对外的援助,以及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不会停止。”

记者获悉,最多时候,市疾控中心派出40余名工作人员驻点浦东、虹桥两大机场,主要负责追踪旅客流调、申报健康云、症状筛查及出关后分流转运(如集中隔离、转机等)的全过程、复核流行病史、旅客健康申明表、采集、录入重点旅客、潜在密切接触者信息等工作。

同是“90后”的管至为被派驻在虹桥机场,在机场参与病例信息确认、填报、分流和转送。刚到机场时,从现场布局、通道到消杀措施,特别是有症状者通道、无症状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清洁区仍有小部分重叠。针对隐患,年轻的疾控人首先用专业和明确的程序,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为更多的志愿者做出了防护指导意见。“工作很忙,但所有的人都很拼。”管至为说,他都看在了眼里,并落在了自己的行动里。

 合格“小砖块”的成长记 

今年是齐辰进入市疾控中心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没想到一开年就迎来了一场硬仗。作为“外防输入”新的防控阶段,齐辰等很多疾控青年如今开始面对一群新的流调人群——从机场海关直接确诊的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从1月底开始最早一批派驻长宁疾控做本土病例流调,后本土病例流调压力减小,到输入性病例增多时第一时间,被派驻浦东疾控做输入病例流调,齐辰参与了流行病学调查,密接接触者的追踪,病人样本的运送,隔离点的管理等多项工作。从最初的紧张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到如今在朋友圈调侃自己已经是个合格的“小砖块”了——哪里需要哪里搬。齐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每一个病例的流调上,齐辰都要花上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因为,问题比较多,要问14天的详细行程,具体去过哪里,见过什么人,做过什么。“大家都问得很细,但病人的回忆有时不给力。此时,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帮助病人回忆。微信的聊天记录、随手拍、支付宝上的付款记录等,往往就能顺藤摸瓜追踪到关键线索,从而把风险控制住。”齐辰说道。

与此同时,面对中老年人、青年、少年儿童,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帮助他们放下戒备心,以循循善诱,继而找到关键信息。

流调中,齐辰碰到过两个英国籍的小朋友。12岁的弟弟核酸检测呈阳性,直接从机场送入定点医院,15岁的哥哥是阴性,隔离点医学观察。“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两次转机后从英国回沪。小朋友面对流调人员比较紧张,我只能让他们的妈妈帮忙架起中间桥梁。”齐辰觉得,扑面而至的信息,的确让疲惫不堪的小朋友有些不知所措,但妈妈是他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面对妈妈,孩子们更容易开放胸襟,卸下防御戒备的心理盔甲。

于是,一边是齐辰尽可能地将孩子们在医院、隔离点的最新情况告知家长,一边是通过家长串联起孩子14天的行动轨迹。虽然中间多了许多工序,甚至还客串了“专属客服”,但在齐辰看来,正是将心比心,重视对方感受,这份流调信息才得以细致准确、经得起考验。

不久前上海下暴雨的一天,凌晨1点,齐辰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当天傍晚6点左右,齐辰接到通知赶去医院进行流调,再回到长宁区疾控中心办公点已经11点左右了,等继续完成上报信息、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束就是凌晨。

那天,雨大风大,是打伞都没用的那种恶劣天气。齐辰叫了个专车,便开始等待。没太在意天气,脑海里还在不断复盘刚才调查的病例有没有什么可能遗漏的地方。

上到了专车,通过显示的定位地址,司机师傅一眼猜出了齐辰的职业。“师傅为我们点赞,说我们辛苦了,感谢我们守护城市。暖到我差点现场飙泪了。”齐辰感到,瞬间就很有疾控青年的职业自豪感,感觉自己真的在做一些有用的事,“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其实就是源于身上的一份责任感!”

齐辰也很难忘凌晨三四点钟办公楼里的那些灯光。她曾在一个暴雨的凌晨去市疾控中心送样,当时,防护服就是自己的雨衣。“外派关系很久没回单位了,但凌晨三四点钟那些灯火,让我非常动容也十分骄傲。”

在齐辰看来,这就是疾控人的工作,就像医生是要救治病人一样,疾控人就是要控制疾病的传播。“医生在前,我们在幕后。这次疫情过后,希望我们继续做回‘城市的隐形侠’。”

对于“90后”这一代,齐辰也有话要说——作为带着标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接起了时代交予的接力棒,因此,就要拿出专业的水平和有力的担当。

齐辰还分享了一个小秘密。从疫情开始后,她就列了一张疫情结束后自己想做事情的list,想起什么就往里面加一点,也算是对疫情早日结束的一个小希望吧。里面有:学一门新外语、多学习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等。毕竟,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想做一个有用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