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点外的100种“比心”方式:英雄们,欢迎回家!
2020-04-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4月6日下午,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仁济医院、市一、市七、杨中心470名主力队伍完满完成在雷神山医院的医疗救治任务,撤离返回上海。在隔离点,有举着书法的女儿,有扮成“蜘蛛侠”的儿子,也有呜咽着向女儿挥动“应援牌”的父母。

玻璃与距离隔不开的,是亲人相聚,爱人重逢,老友相见。在隔离点,久别的喜悦、无法拥抱的遗憾,凯旋归来的自豪……所有情感化成一句:英雄们,欢迎回家! 

 应援牌为你舞,你是我的骄傲 

“看见了!看见了!”看着前方驶来的车队,郑银兰阿姨高举着两个“应援牌”,使劲地挥舞着。这是她特意为女儿——仁济妇产科护士姚智雯定做的。下午5点,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到达隔离点。还未等到大巴车驶近,耳边早已响起了阵阵的“欢迎回家”。

今天,郑阿姨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帮女儿带学习用的笔记本电脑,另一个是“让她开心开心,让她看到我。”

这次疫情中,90后的女儿是“逆行者”,在雷神山重症监护室ICU工作。曾经那个被她捧在手上呵护的女儿现在已经在火线拔节成长,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疫情爆发,女儿剃了发奔赴前线。“她在武汉已经46天了,前20天工作忙,联系得很少,最近才联系得多了,看着她在前线做的工作,我真的很骄傲。”

看着远处心爱的女儿,郑阿姨激动得哽咽了起来。“你要好好的!”她冲着里面大喊。旁边的爸爸虽然没说话,却紧紧握着手机,手机上的页面,正是和女儿的聊天界面。

在姚智雯这边,看着妈妈和爸爸远远地站在外面挥手,下车后的她早已泣不成声:“终于看到妈妈了,我想我妈妈,想了好久了。”

记者拨打了姚智雯的电话,在电话中,姚智雯的声音依然微微发颤:“想,我太想他们了。”在雷神山,她是一位白衣鏖战的英雄,但是在爸爸妈妈面前,她还是那个喜欢撒娇的小女孩。

姚智雯还谈到了她的“隔离计划”:“在隔离的时候,我打算学一学英语,因为我看到国外的疫情特别严重。学好英语,我想我能帮上更多的人。”

 COSPLAY蜘蛛侠,妈妈也是我的超级英雄 

“看到老公和儿子第一眼,眼泪‘刷——’就流下来了。” 在隔离点的玻璃墙后,仁济头颈外科的董啸男护士频频将手举过头顶,冲着外面不停地“比心”。

当妈的总是和孩子有心灵感应。就算隔着玻璃,她依然一眼就看到了孩子小小的身影。在人群里,这位全副武装的“蜘蛛侠”戴着头罩和手套,做着蜘蛛侠的经典pose。

今天是妈妈从武汉回来的日子,6岁的徐宇宸特意换上了妈妈最喜欢的“蜘蛛侠”套装,和爸爸一起来到了隔离点,迎接妈妈。

“小朋友心里都有一个超级英雄,他和妈妈都最喜欢蜘蛛侠。这次疫情爆发,他妈妈前往武汉支援疫区,守护大家,真的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在徐先生眼里,妻子董啸男一直是一个开朗、乐观、有担当的人。

“我太太来自仁济头颈外科,她的同事都叫她‘男姐’。”徐先生说,每次有事情,妻子总会第一个冲上前,这次疫情爆发也是如此。

“作为她的丈夫,我很骄傲。” 徐先生拉着孩子的小手说道。

 爸爸快看! 这是我连夜写的书法 

“仁术济世,英雄凯旋。”14岁的朱逸文和妈妈一起拉着一幅书法,对着驶进隔离点的每一辆大巴“打call”。

“这幅字里有爸爸医院的名字。” 朱逸文向记者解释道。自从爸爸去了武汉,她和妈妈每天都会关注武汉的新闻。在她的眼里,爸爸在生活上是个有点粗心的人。“他在武汉的时候,我一直有点担心,担心他没做好防护,没有保护好自己。

前天,她和妈妈得知爸爸马上就要回来了,一直十分期待。这幅字是她昨天晚上连夜写的:“虽然只有8个字,但是我练习了两个多钟头。”

“这是写给爸爸和他的同事们,爸爸和叔叔阿姨在武汉辛苦了!他们是英雄!” 朱逸文和妈妈将字高高地举起,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与思念。

不仅如此,朱逸文还有一个小目标,“等到14天过去了,爸爸结束隔离后,我要再写一幅书法,接爸爸回家!” 朱逸文说道。

仁济胸外科倪敏慧也是此次返沪的医疗队员之一,早在大巴车上,她就远远见到了自己相交20多年的好友。令她感动的是,好友陈圆更是带上了全家人,一起欢迎她回家。

陈圆也是一名仁济的护士,她现在还记得,当初倪敏慧告诉自己要奔赴武汉的场景。“今天她回来了,我想告诉她,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其实,早在下午4:00,隔离点门口已经有自发前来迎接英雄的市民。

盛阿姨和她的两位朋友就是最早到隔离点门口的市民。她告诉记者,早在昨天,三人便一起约好来欢迎英雄回家。

“我们都是当妈妈当奶奶的人了,看到这些年轻人在武汉这么辛苦,真的是又心疼又感激。” 盛阿姨一席话,顿时引起了旁边两位好友的认同:“我们天天都在家看新闻,前线的工作很苦的。那些医疗队里90后甚至是00后的孩子们,哪个平时不是细心呵护着长大的,现在都是冲在一线,真是好样的!”

“欢迎英雄回家!”隔离点外,背着双肩包的金先生望着车队说道。为了迎接他们,他特意从市区来到隔离点。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他对医疗队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每天的新闻。他并不认识他们,但是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援鄂医疗队的英雄。

“虽然跟他们说不上话,但是见到他们,冲他们打个招呼,说一声谢谢,我就满足了。” 金先生告诉记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