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隔离点,看医护人员如何“72变”
2020-04-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小兄弟进长宁这处临时集中隔离点后,才发现行李箱打不开,焦急的母亲打了前台电话:“你们快帮一下他们。”

于是,95后孙宇峰在送餐期间,还“快递”了特别的工具——螺丝刀,协助他们“开箱”。

这名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治疗师,自3月30日进驻隔离点后,就开启了“72变”,成为了接线员,送餐员,快递员。与他一起开启14天封闭式驻守的,有“点长”沈彬杰、“大管家”郑凤佳等8人。

如今隔离点还忙吗?答案是肯定的。12小时日、夜班排班表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因为忙的时候,大家一起上。

 不想做送餐员的治疗师不是好的快递员 

凌晨4点,得知从机场开出一辆大巴,将送21名入境旅客到长宁这一隔离点,“点长”沈彬杰和同事就提前穿好防护服,在B1层污染区等待。凌晨5点大巴驶来,他们上大巴,告知隔离期间注意事项,分房卡,发放包括消毒药片、垃圾袋在内的“健康大礼包”,一直忙到早晨7点半才收工,回房间眯一会。

上午10点多,隔离点又接到“派单”,迎来一辆载着13人的大巴。至此,这一拥有125间房的隔离点,入住率将近9成。

该隔离点3月16日启用,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沈彬杰带着7名同事,3月30日接过了驻点接力棒,开始14天24小时保障。这支队伍以80后、90后居多,都是长宁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队员。

原本因为上海对境外重点地区回沪人员采取全程封闭式管理,这里还住着法国、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入境人员,随着新政调整,如今只剩下一位美国籍旅客,马上隔离期将满。

入住率近9成,每日饭点送餐加测体温至少需2小时,穿着防护服送餐是件体力活。

送餐路线是这样的:B1层取餐,推车从一楼开始送。两人配合,一人将每份饭送至房门口,另一人按响门铃:“您好,饭来了,测量下体温。”一层送完,推着车回到B1层,取二楼的餐,到二楼后再一一送到房门口。隔离点一共五层,循环往复。

95后孙宇峰身形高大,穿上XL号防护服后,动作幅度明显减小,因为物资并不宽裕,没有2XL的防护服,他的背微微伛偻,也不能做深蹲等动作,分发午餐时,只能侧身弯腰,单手拎起饭盒送到每间房门口。

与此同时,他们还是快递员。

在一楼大堂的清洁区有快递存放区,小半日桌子就堆满了各个房间的旅客下单的薯片、水果等吃食,桌下还放着两箱矿泉水。这些都由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送到每间房的门口。

在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是一名年轻的康复治疗师。疫情期间,他主动申请,穿上隔离衣,在中心门口测了一个月的体温。

保障隔离点也需自愿报名,年轻力壮、肯吃苦、可熬夜,孙宇峰觉得自己有优势。

前一日,17:00开始送的晚饭由孙宇峰负责,发放完毕后,当得知晚上还将从机场来一批隔离旅客时,为了科学高效地使用一套防护服,孙宇峰决定不脱了,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在B1层等了一个多小时,等来了隔离旅客。等脱下防护服时已经是21:00,他甩了甩短发,汗珠滴落。

 固话、手机、对讲机随时能找到的“大管家” 

“小哥哥,酒店有毛巾吗?5楼一对老夫妻想要一块毛巾清洁地板。”

“师傅,门口外卖帮忙收一下,外卖小哥千万不能进来。”

中午,大堂清洁区十分安静,只有郑凤佳来回奔跑,声音随着身影转,一手手机、一手对讲机,10分钟能处理七八件“小事”。

“小事”,都是隔离人员的需求。

11:27,大堂桌上的固定电话响了,原来是69岁隔离旅客申请居家隔离,但核酸检测报告还没送来,对方到隔离点三四天,每天两三个电话询问,“你好,我们会跟进的,请耐心等待。”

挂了电话不过3分钟,郑凤佳又接到询问午饭的电话。2分钟后,又是一个电话:“我外卖能点哪些水果?”

“橘子、苹果、梨都可以,香蕉不建议,容易滑肠。草莓也不建议,容易闷坏。”

作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医生,郑凤佳在这个隔离点,人称“大管家”,因为大小事由她统筹。这是个普通的中午,也是她忙碌的日常。

同事孙宇峰、阮祥爱送餐前,她要打印每日体温监测登记表,五层楼,每层一张,交到同事手中,还要打印房间使用登记情况表,要根据表格发放午餐。

趁着他们穿防护服时,郑凤佳又用碘伏擦拭护目镜,再涂上一层酒精,使护目镜不容易起雾。

此外,她密切注意工作群中是否有“派单”,若有新的人员到达,要提前联系消毒站师傅在B1层等候消毒,收集健康信息登记表,分配房卡,碰到饭点还要告知酒店增加的餐饮数量。解除隔离时要一个个电话通知,发放解除告知单,给行李消毒,隔离旅客才能迈出隔离点。

一部固话、一个对讲机、两部手机,10余个微信工作群,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半,郑凤佳如陀螺般转个不停。

 将心比心,14天里队员和隔离人员是一家人 

在大堂清洁区,竖着一块“长宁区卫健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点第六临时党支部”,“阵地上的规范”部分贴着包括长宁集中隔离点接收入境抵沪人员、隔离点申请居家隔离工作等4张流程图,规范了每一个工作环节。

保障至今,“点长”沈彬杰感触颇深,无论是他所带的年轻团队,还是对入住的隔离人员,他觉得都是一家人,大家在过程中相互体谅也相互配合。一个人被固定在一个环境里14天,还可能伴随着焦虑等负面情绪时,更需要队员们将心比心,“他们除了通过网络、电话和亲朋好友交流外,我们是他们唯一能面对面交流的人,需要尽力和他们多沟通,消除他们的顾虑。”

一些细节,队员们都在考虑。沈彬杰说,前几天隔离点入住了一家四口,一儿一女,分别入住2间房。隔离点正好有爱心人士送来的纸模小礼品,送餐时就为两个孩子各送去一份,让孩子有了玩具。

而暖心是相互的,一位入住的留学生小姐姐,看到他们每日的辛苦,前后三次给他们点了网红面包“投喂”。

队员之间也相互照应。队员阮祥爱是中心的门诊护士,她老公趁着清明小长假,亲自下厨给队员们加餐,香椿炒蛋、黄豆烧排骨,还做了美味的牛肉饼送到隔离点。结果隔着门,阮祥爱接过美食就催着老公“快走”。队员们对加餐赞不绝口,阮祥爱通过微信转达给老公。

孙宇峰的女友和他是同行,在孙宇峰结束隔离点服务的那天,女友就将进驻虹口区一隔离点开展工作,加上结束工作后的隔离,前后他们将有一个半月见不到面,这是他们分开最久的一次。现在除了每天视频分享工作生活外,女友也不定期“投喂”他们,今日就送来了草莓、香蕉、橙子等水果。

沈彬杰说,他们的工作比较琐碎,没那么“高大上”,也不能和驰援武汉的“逆行者”相比,但他们也是在保障城市安全,保障人民的基本健康。

大堂那张签满8名医护人员名字的宣誓板能反映他们的心声:在“新冠”防控集中隔离点工作期间,我将坚守岗位,面对疫情,勇往无前、全力以赴,保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和国家、和上海、和长宁一起,共克时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