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企如何自救?他们让导游成了“产品经理”
2020-04-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前段日子,沪上“金牌导游”秦啸臣录制了一期“云视频”,“云上”导览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还配了专业手语翻译。疫情当下,他的工作室很久没开张了,但借此机会,他倒琢磨出了导游的新领域。

 导游转换身份成产品设计者 

秦啸臣在“云上”讲解青铜器的同时,春秋旅游的导游们开始成了线路设计者。

一个周末的上午,新锦江大酒店门口,来自春秋旅游的产品部门负责人、线路经理、导游管理部总经理手执小红旗,和20名春秋导游员组起了团,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也在其中。

团队将沿着长乐路做一段“微游上海”的产品设计实践和探讨,而这个过程则是为了帮助春秋的导游能够有机会调整身份——未来他们都有可能成为“微游上海”的产品设计者。与此同时,管理层们也重新感受了“导游”身份,重拾初心。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在境外蔓延,中国公民出境游,尤其是跟团游的重启似乎还需很长时日,如何帮助导游重新寻找上岗机会?

“这段时间是危机也是机会,可以让我们的领队和导游们重修内功。”首先重启的本地游成为最好的试炼机会。周卫红说,当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精细时,需要游客和市民放慢节奏,以碎片的时间,来慢慢了解城市的各种特点和内涵,这种微游方式,在欧洲旅游发达的城市,随处可见。市场需求呼声高,而原先的产品经理人数有限,不经过实地勘察、论证,产品就无法上线。         

周边部负责人吴彬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是不是可以用好我们自己的导游?春秋的导游拥有丰富的旅行服务经验,懂得游客喜好,很多导游原先也带过华东团,对于上海的常规旅游线路和总体历史文化背景,十分熟悉,只要让他们稍微转变一下角色,深入到马路的悠久历史中,而且微游上海的产品,核心就是导游的讲解。

“微游上海”线路经理柯一鸣也十分认同吴彬的想法。“我们只要把产品设计的规则、要素,仔细介绍给导游,再实地带领他们做一次线路勘察和论证,他们很快就能自己做出‘微游上海’的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柯一鸣说,如此一来,自己就多了很多队友,可以把原先来不及做的很多线路,迅速上线销售。

这一想法也立即得到了导游管理部的响应,不到半天,就有20名导游主动报名。

 在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深挖城市魅力 

1914年就已建成的长乐路成为了这批导游员现场踩点的对象,而最古老的瑞金一路至陕西南路这一段,则作为了起点。

高级导游员同时也是国家级金牌导游的王瑾主动提出来担任本次线路勘察的主讲解员。       

从兰馨大戏院、老锦江饭店和顾竹君的故事,韬奋西文书局以及邹韬奋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烈士李白的故事,海派京剧创始人周信芳的故事,到旗袍、咖啡文化,这些上海本地居民的生活日常,王瑾滔滔不绝。

“我提前找出了很多过去看过的旅游书籍,再温习、深入了解上海的这段历史,有趣的典故。”王瑾说,曾经带队都是在外地甚至国外,如今能重新找回自己的根,恰恰是这次疫情的特殊状况下带来的机会。

当团队在听讲解时,不时有路人驻足聆听。沿街二层的一些居民,更是打开了窗户,和导游们问好,还互相交流讲解内容的细节。

作为上海人的周卫红,始终保持着对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热爱。她说,这样边聊天、边聆听的微游方式,也可以让城市居民以游客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城市。“这几年我们不断推出、深化微游上海的系列产品,从邬达克建筑系列,到滨江、苏州河徒步系列,今年则要围绕着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来深入挖掘这座城市细节里的故事、文化和魅力。”     

据悉,经过如此隆重设计的“微游上海”系列之长乐路,即将于近期上线销售,已有客户提出特别的定制需求。金牌导游王瑾说,他很期待能带领真正的游客,再走一遍这条马路,把上海的文化、历史传递给更多人。

而同样是金牌导游的秦啸臣也将针对上海本市的几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做更多的云导览,配上手语翻译,让更多的游客包括听障人士也能够阅读博物馆、欣赏文物。“危机中求生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