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沪新经济为何选择这些领域?12个字来解答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2020年4月13日上午10:30,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行动方案》中提到了无人工厂、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等12个发展重点。为什么会选择和发展这些领域,它们都是在本次疫情中催生起来的新行业吗?
12字解答无人工厂等12个发展重点
刘平对此表示,政府部门联合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对在疫情中爆发式增长并有望持续发力的行业进行分析研判,将无人工厂、生鲜电商零售、“无接触”配送等3大类12个领域作为发展重点:
第一类是因疫情倒逼而新催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无中生有),体现“新”,包括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这些领域疫情发生前规模很小,或者说是基本没有,但市民对“无接触”生产生活的需求,催生了一批新的企业和新的模式。
第二类是将线下成熟的业态模式转移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有中启转),体现“转”,包括在线展览展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受疫情影响,现场逛博物馆、参加展览会、健康咨询等线下活动基本停了,而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线上服务不停步。
第三类是已有模式在疫情期间得到发展壮大(转中做大),体现“大”,包括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在线文娱、生鲜电商零售等。这些模式疫情前已经存在,但因疫情产生的线上需求激增。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3类12个重点领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刘平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分类推进、因势利导,通过软件化、平台化、智能化等技术锁定场景应用,通过应用场景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固化应用场景,并在更多行业复制推广。
同时,积极探索有利于在线新经济创新发展的“沙盒”监管措施,市区联手,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在线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上海互联网诊疗推电子就诊卡
这次在线医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上海有哪些举措,来推进互联网医院发展,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
据郑锦介绍,上海依托“互联网+”,通过智慧赋能,持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切实改善患者体验。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及时满足市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疫情防控需要。
一是加快全程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发展。聚焦群众就医的难点,在医院内部推进电子就诊卡使用,方便患者“扫遍”挂号、就诊、支付、取药等门诊全流程,实现院内就诊“一卡通”。深入推进医学检验结果和影像检查资料的互联互通互认,已实现市级医院44项常用检验检查项目跨院互认。
二是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搭建网上诊疗服务平台。发布《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允许第三方机构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设立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将“健康云”作为上海“互联网+医疗”公共服务的统一入口,不断完善功能。
遵循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海医保、卫健部门发布文件,及时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对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属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按照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执行,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开展“互联网+”防疫服务。通过“健康云”“随申办”等生成健康码,运用三色动态健康码进行人员分类管理,实现“管住重点人、放行健康人”。设立“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开通热线电话、心理援助热线和“新冠工作室”微信小程序,组织127名专科医师轮流排班,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等在线咨询服务。37家市级医院1560多名专家在线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及慢性疾病咨询和科普服务,分流患者。已累计接听热线咨询电话1.98万人次,“新冠工作室”平台浏览23.98万人次;市级医院累计互联网访问量239.83万人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