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她们,是上海“地下长龙”的守护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视频
在上海,深埋在地下的高压电缆有3600多公里,它们是上海电网的主动脉,肩负着为整个城市供能的“重任”。有这样一支以90后为主的女子团队,她们每天带着设备行走在电缆隧道内,用细心和耐心为电缆做“体检”,默默守护着上海“地下长龙”的安全。她们就是国网上海电缆公司试验三班的“满天星”女子状态检测团队。
一年完成2000个检测点检测
戴着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拖着工具箱,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跟随“满天星”团队一个工作小组来到了友谊路、杨泰路口的一处竖井。从竖井的矮门进入后,下了四五个又窄又陡的楼梯,才来到了距离地面至少十几米的电力电缆隧道中。
“这里已经算是工作环境最好的一个检测点了。”队长周婕说,这里的楼梯虽然陡,但好歹是楼梯,“有的电缆隧道的工作井是没有楼梯的,进出都是爬那种直下直上的梯子,工具箱也是用绳子吊下吊上。”
按照电压等级划分,110千伏、220千伏及500千伏的电缆为高压及超高压电缆。上海是全国高压电缆回路长度最长的城市,截至今年3月底,高压电缆长度为3688公里,而“满天星”女子状态检测团队就承担着这些高压电缆的局放检测工作。
“局放检测是指不停电情况下对电力设备内部的局部放电情况进行检测,是高压电缆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周婕介绍说,与低压电缆不一样,为了保障城市供电,作为电网主动脉的高压电缆不能轻易停电进行试验检测,电缆一旦投入运行后,无法了解电缆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前都是电缆出了故障再修复,存在会造成停电的风险,最近十几年,局放检测才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开展应用。“局放检测就像是给电缆做体检,目的是发现电缆运行中的一些设备内部缺陷,抢在发生故障前,把这个缺陷找出来,从而避免故障的发生。我们就是在和电缆故障赛跑。”
周婕说,上海是全国电缆化率最高的城市,3600多公里高压电缆每5年就要全部检测一遍,而且还不时有新线路投运,因此她们团队的工作量非常大,“一年要完成2000个检测点的检测。”
夏天最热冬天最冷时工作最忙
与很多理工科专业一样,电专业的女生一直比较少。85后周婕大学时所在班级36人中有9个女生,而90后许萍萍大学时班里40多人只有4个女生。
对于为什么入行学电,两人都笑称是“歪打正着”。“我父亲就是电专业的,当年报志愿时让我报这个。”周婕说,出于逆反心理,她当时并不想学电,“听说华北电力大学这个专业特别难进,为了不上这个专业,这个学校我就只填了这个专业,没想到却被录取了。”许萍萍的经历也是类似,一堆志愿里,只有电专业是按父亲的意思填的,其他专业都是自己喜欢的,“结果其他专业都没中,就这个中了!”
尽管进大学时有些不情不愿,但两人坦言,工作后立即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2008年,进单位第二年,周婕就开始做局放检测,是班组的两个电缆局放“元老”之一,如今已是“老法师”。而许萍萍也在局放检测一线干了6年:“局放是比较前沿的技术,上海在全国最早开展这项技术,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就是探索者,所以感觉特别有冲劲。”
2018年,随着班组里女生日渐增多,电缆试验三班成立了“满天星”女子状态检测团队,由包括周婕、许萍萍在内的9人组成,其中2名80后、7名90后,这也是中国首支电缆女子局放检测团队。
虽然都是女生,但这支团队从来都不是“娇滴滴”。“局放检测在电缆负荷较高的时候效果更好,所以夏天最热、冬天最冷的用电负荷高峰期也是我们出工最多的时段。”周婕介绍说,局放检测主要有两大部分内容,一是隧道里的电缆接头,每天要带着检测设备在隧道里走3-5公里;二是马路边的交叉换位箱,要经受日晒风吹,“交叉换位箱在室外,夏天和冬天检测都比较辛苦。检测时要用电脑操作分析,戴手套不方便,一个冬天下来,手上都会生冻疮。”
女生更细心耐心还不断科技创新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为抗疫保电,周婕和团队又着实忙了一阵。春节假期刚结束,周婕就接到了检测任务,在对上海所有疾控、发热门诊的上级电源进行梳理摸排后,她们要在短时间里对周期内没进行过局放检测的电缆全部测试一遍。“2月3日-8日,5天内我们检测了15条电缆,80多个检测点,工作量比平时翻了好几倍。”周婕说,接下来新电缆将密集投运,她们又将忙碌起来。
现在,“满天星”工作小组每次出去做电缆局放,两三个人只要拖个工具箱外加背一个背包就行,而这些轻便的工具设备,是她们不断科技创新的结果。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周婕透露,最初做局放时,携带的设备很多、很大,每次出去都要带五六个大箱子去现场接线,女生根本拿不动,于是她们就开动脑筋想办法把仪器设备变得小一点、轻便一点。
以检测设备的电源为例,最早时单单一个发电机就有将近二三十斤重,“加汽油的那种,要拉绳子才能发动,我们不光拎不动,还经常发动不起来。”于是,周婕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局放测试仪,发现它虽然需要220伏的电源,但其实主机供电所需功率特别小。“它是用一个适配器把220伏转成了几安培,我们就把设备的电源线进行了改进,这样接到高功率的充电宝或储能电池上就行了,再也不用带笨重的发电机了。”
类似的小发明小改造,团队一口气创新了4个。如今,她们的工具箱里都是很轻便实用的仪器,现场检测既方便又安全。
“我们这一行,专业不一样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经常与“满天星”团队搭档的试验二班技术人员何邦乐说,局放检测分析的技术含量很高,而且重复性的检测也相对比较枯燥,“女孩子比较细心、耐心、专注,更适合做局放。”
从最初只有2个女生,到成立9人的团队,上海“电缆女医生”的队伍在不断扩充,上海“地下长龙”守护者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以前我们一年也就检出一两个闭环的‘确诊病例’,现在一年能检出四五个。”周婕说,随着技术的提高,她们对局放的认识也更深刻,就像医生看片子,看多了,一些“症状”不典型的也会看出来,“一方面,检出率低,说明我们的电缆安全;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提高技术,检出更多的隐患,让电缆更安全。”
【对话队长周婕】
记者:为什么团队以“满天星”命名?
周婕:取名“满天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满天星是一种花,我们团队都是女生,女孩子都比较喜欢花;二是局放的图谱都是散点,和满天星有点像;三是取“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寓意。
记者:刚开始做“电缆医生”有没有害怕?
周婕: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时还是有点害怕的,不敢离设备太近,害怕触电,毕竟我们的电压等级是非常高的。但是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慢慢也知道电缆外面有非常厚的绝缘体,我们工作中不直接接触导线,安全是有保障的。
记者:在隧道里长时间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周婕:隧道里没有厕所,这一点比较尴尬,所以我们下隧道前都尽量不喝水。另外因为上海地理环境的原因,几乎没有不积水的隧道,遇到有积水就要带着很重的套鞋,不太方便。还 有一点就是,在隧道里只能靠走,人少的时候会有点害怕。两个井之间的间隔是2公里,有 一次我先去前面找路,那种深邃的环境里,周围静悄悄的,感觉有点害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