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竹编兴衰史,三代人的传承坚守
2020-04-19 生活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对于何红兵而言,竹编不是一项枯燥的工作,而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这种热爱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让他时刻以年轻的姿态,宛如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苗疯狂汲取着各种知识,茁壮成长,在竹编领域崭露头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接过父辈衣钵  

“笙竹软可做细篾器,旧以充贡。”竹编自殷商问世,传世已有千年。上至精美装饰品,下至生活实用品,皆为巧手匠心所制。天然明净,禅悟生活,静心沉玩,可得竹艺之趣。

作为东阳地区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接过父辈的衣钵,七零后的何红兵已是真正的非遗二代;而比自己小过两旬的侄子,也已继承了手艺,现在成为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东阳30年竹编兴衰史,记录下何红兵家族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上世纪80年代,何红兵亲眼见到父亲恢复仿制了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短柄竹编扇。扇面上的矩形编织图纹宛若锦缎,令人爱不释手,让他对中国传统竹编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母都从事竹编技艺。父亲何福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儿子何红兵从小耳濡目染,与竹编技艺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年前,东阳当地的木雕和竹编精英组成了东阳工艺美术公司。那时候,掌握竹编技艺的精英几乎都是父辈的老同志,而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何红兵是第一位走进东阳工艺美术公司的年轻人。何红兵拜师姚正华,他是父亲的同事,后来也成为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

有道是竹木不分家,在工艺美术公司,何红兵木雕也做,竹编也做。后来公司体制改革,他就转到父亲自己创办的公司专门从事竹编技艺。对他来说,木雕和竹编相比,更加挚爱,也最难割舍的还是竹编。

何红兵说,自己的设计能力全部是那时打下的基础。跟着姚正华,何红兵不仅学习了竹编的造型设计能力,更掌握了东阳木雕技艺,成为“既会画又会雕”的年轻工艺大师。

  老手艺的坚守与突围  

竹编30年,经历了兴衰没落,劫后重生。20年前,和何红兵年龄相仿的很多竹编手艺人纷纷转行,依然留下来坚守技艺的,早已凤毛麟角。那时,主要的订单依靠出口外销,然而,由于设计理念无法推陈出新,设计的含金量不高,导致跟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订单开始慢慢减少。很多手艺人纷纷改行。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何红兵也以木雕为生计,让自己挺过了竹编市场的寒冬。

初春的复苏,从竹木的跨界融合开始。因为既擅长木雕,又擅长竹编,何红兵身先士卒,将木雕和竹编技艺在同一载体上跨界呈现,独创了属于自己的木竹工艺品。他的早期代表作品,用竹木双修的技法创造了一个高达2~3米的花开富贵大花瓶,花瓶底座用木雕呈现,瓶内的装饰品用竹编呈现。

何红兵作为金华市的非物质文化“东阳竹编”传承人,熔东阳木雕与竹编工艺于一炉,奉行“守正出奇”之道,即用传统而严谨的技法,实现题材与造型上的创新。

人与人、人与物,冥冥之中自有牵连,一期一会都是定数。如此说来,何红兵与竹也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成长在“木雕之乡”浙江东阳,出身于竹编世家,自幼便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竹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艺术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熏陶出他对于工艺美术的鉴赏能力。

他最大的爱好也与竹编息息相关——收藏木雕竹编工艺品。真正的好作品没有时间的投射。为了让中国传统竹编技艺的结晶流传于世,他四处搜寻这些竹木艺术品,甚至拥有自己了的“藏宝阁”。一旦遭遇灵感枯竭的时候,希腊文人会祈祷缪斯女神赐予自己灵感,而何红兵的缪斯女神则是藏宝阁中的竹木藏品,从历史的瑰宝中寻求艺术灵感。

在传统工艺上,何红兵奉承以产品养精品,以精品促产品的思路,所以每年都不断有精品问世。他先后创作出《義之观鹅》《西游记大笔海》《情韵江南》《宝座》《龙柜》等竹编精品,然而这些作品的诞生并非轻而易举,它们都来自何红兵倾尽心血的精雕细琢。

对于何红兵来说,工匠精神至关重要。竹编与木雕相同,欲速则不达,也永远不能妄想一次就达到理想的效果。优秀的作品总是需要不断地修改,历经千锤百炼制作过程的反复虽然辛苦,但也并非索然无味,因为一些细节而思考,进而再进行调整,这样的过程反而趣味盎然,令人享受。经历过苦尽甘来,涅槃重生,看到最终呈现的作品效果会是一件成就感满满的乐事。他的工作态度一向严谨。

  我和父亲故宫修文物  

2004年,何红兵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契机,直接奠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路和竹编造诣。那一年,故宫进行百年大修,全国遍寻巧匠。故宫最精美建筑之一———倦勤斋,正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也是他晚年的住所。倦勤斋所有的墙面都是竹丝镶嵌,一派江南风韵,精致幽雅,此前因技术难度极高从未修缮过。

内务府古籍记载,江南人竹编技艺上乘,东阳人曾参与建造故宫。是年,故宫大修,故宫专家也曾四处寻觅巧匠无果,遂登报声明寻找竹编技艺大师。2004年11月,东阳民间竹编大师,也正是何红兵的父亲何福礼大胆揭榜。故宫专家三下东阳设考场,题目诸如:竹簧要做得像纸一样柔软,而竹丝需要像头发一样细密。何福礼的答卷在众多竞聘者中最让专家满意,最后获此良机。

自此,长达6年间,何红兵每年都会跟随父亲进京,在故宫参与修复倦勤斋,每次持续3个月。那时,何红兵正值风华正茂、事业起步阶段。这段在故宫参与修复倦勤斋的经历,从竹编技法到眼界,都让他提升了一大截。

参与故宫修复的每天,他都会撰写维修日记,每天遇到什么问题,之后如何进行修复解决。维修日记同时记录了何红兵的成长轨迹,通过修复也提升了自己的竹编技艺。

每年来到故宫的这三个月,对何红兵而言宛如人生修炼。在故宫安静的御花园、庆寿堂、倦勤斋,何红兵勤练技法,认真修复,整个人都安静下来。故宫的红墙犹如天然屏障,隔开了人情世故、纷纷扰扰,你可以安静地与竹编对话,与那些久远的时代和历史人物神交。

从故宫的维修经验中,何红兵也把这些竹编技法进行改进,从而优化了自己日后的创作。以往的技法,可能相对单一,甚至呈现的载体也相对呆板。倦勤斋的竹编修复,让何红兵眼界大开:竹编不仅呈现在家具上、器具上,还有各种装饰上。乾隆年代,老祖宗的技法已经先进到令人咋舌,古人比我们似乎更有智慧。各种跨界元素的混搭堪称巧夺天工。玉器与竹编的混搭,瓷器与竹编的混搭,字画与竹编的混搭,甚至还有法蓝与竹编的混搭,一下子打开了何红兵的创作思路。也正是这些乾隆年代的作品更加坚定了他跨界融合的设计理念。

  三代匠人的路仍在继续  

现在,东阳竹编常用的竹编技法五十多种,累计二三百种技法。从设计入手,比如欧洲的颜色绚丽,美国的比较粗犷,日本的更加精细。竹编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新流行。一是它比较环保,二是它的造型和设计更为现代人接受。当初的坚持,让何红兵选对了路,现在更加有信心一路走到底。

对于何红兵而言,竹编不是一项枯燥的工作,而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这种热爱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让他时刻以年轻的姿态,宛如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苗疯狂汲取着各种知识,茁壮成长,在竹编领域崭露头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使东阳竹编器具摆脱瓶瓶罐罐的创作模式。

让他倍感欣喜的是,哥哥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接过竹编家族技艺,愿意为东阳的竹编非遗做一点自己的坚守。对于竹编,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也在创新之路上坚守着祖辈的遗训,并把新时代的审美融于生活,提升为艺术的鉴赏力。对于竹编,侄子何凯舒如是说:“我认为竹编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应该设计一些适合当代年轻人风格的作品。比如我之前制作的竹编钢铁侠,工艺并不复杂,但是钢铁侠作为全球粉丝无数的电影人物,可以作为一个爆点,用这样的作品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爆点”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竹编上,让他们知道传统竹编工艺也能够这样展示。所以我觉得作为新时代年轻人,不应该沉迷于网络。我一直认为实业兴邦,无论是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需要有一门擅长的手艺,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Qa 生活周刊×何红兵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Q:你如何看待非遗的老手艺? 

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手艺,也需要适应现代生活。寻古,只是本源,是初心,但仍然需要注入一些新的设计理念,来适应当下的需求。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当下,才能让非遗的路迎来更加持久的发展。

Q:作为二代匠人,你觉得年轻一代匠人身上有何明显的时代印记? 

A:因为时代的不同,每代人都会有时代的印记。比如我父亲这代由于身处比较困难的时期,他们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出口创汇,所以作品要么一味仿古,要么就是以西方人的审美为准。这样一来,作品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而我们年轻一代匠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国内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我们思想观念更为进步,会在作品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

Q:能否讲述一下你对竹编技艺的理解? 

A:竹编技艺是一门非常古老的传统技艺,它的可塑性非常强,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有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佳句,更显竹之广泛应用。而且竹编不但在东方人中间接受度高,倡导环保自然的西方人对此也是大爱。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匠人,在设计风格以及竹编技法上,我尽量做到在传承中实现发展。20年前,我跟随父亲创作,他的作品中也有我的印记,但是,那时创作风格上我还是会有所妥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构思和创作理念,于是大胆坚持自我,勇于创新想法。后来我的创作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他觉得加入灯光效果后,竹编技法反而焕发出很多现代感和生命力,在国际市场增加了溢价能力。2016年,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和全国各地20多位重要竹编、竹雕传承人深度交流碰撞,也有机会和荷兰设计师联手跨界创作,都给了我新的创作灵感。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