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死神抢病人!公卫中心成为“上海堡垒”的背后
2020-04-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记者 顾金华 刘晶晶 

2003年,SARS肆虐全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当时称“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守住了上海的第一道防线,创下了本院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魔都结界”。2020年,公卫中心成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诊疗机构,筑起上海抗疫的紧急防线,再次成为了“上海堡垒”。 

在这场与疫情的“超长赛跑”里,既有参与创下ECMO抢治纪录的危重症患者康复的康复医生,也有工作“四轮”超长待机的护士长,还有经历过非典、甲流、H7N9的“三朝元老”。直面疫情,他们在最近的距离守护生命,和死神抢病人。

 挑战“不可能” 

他们想让危重症患者自己走出病房

4月15日,两名曾经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ECMO治疗(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的患者治愈出院,这是上海创下新冠肺炎患者ECMO最长抢治记录的危重症患者。出院时,其中62岁的童老伯几度哽咽。

“当时我不能动,脑子还是清醒的,我能看到医护人员给我做的事情。我让他们给我拿支笔,努力写了几个字:你们像妈妈一样。因为,妈妈就是这样对我的,你们的善举让我今生难忘。”童老伯所说的“妈妈”,就包括了他的康复医生石国栋。

3月29日,童老伯撤下ECMO治疗的第6天,市公卫中心疼痛康复科、功能重建医学中心副主任石国栋教授第一次在应急病房见到他。当时的童老伯看着让人心疼,他还在使用气管切开和呼吸机治疗,全身插满了管子,只能靠鼻饲管给予流质食物、水分和中药。

“除了手指能稍微动动外,童老伯身体其它部位几乎不能动。”石国栋和另外一名康复治疗师杨航对童老伯进行了全面评估。童老伯除了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外,四肢活动、下床、上厕所、行走、自主吞咽和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基本都丧失;除此之外,长期的卧床治疗也让他表现出了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等问题。经过充分详细的综合康复评估,童老伯被评估符合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标准。石国栋告诉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每天到他床边开展康复训练。“我们希望到时候您能自己走出病房!”石国栋说,这是所有医康护团队的目标,更是童老伯内心所想。 

  随即石国栋俩人为童老伯制定了一份详细康复计划,每一天都严格按照这份计划项目进行。康复训练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进行,每一次都是一个半小时。

  “对童老伯的康复训练都是纯手工进行。”石国栋告诉记者,康复训练包括体位训练、呼吸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吞咽训练等。童老伯张口很困难,无法完成咀嚼动作,舌头活动和灵活性不足,这些肯定影响他的进食。于是,石国栋使用压舌板引导童老伯的舌头向各个方向活动,指导他进行张嘴训练。渐渐地,童老伯的嘴巴就能张大了,舌头慢慢就能舔到嘴唇了;再后来,慢慢地恢复了咀嚼吞咽功能。

4月2日,童老伯首次床边坐立训练;4月4日,首次直接摄食训练……在童老伯康复训练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石国栋都一一记录了下来。4月15日,童老伯可以正式出院了,而石国栋他们的目标也实现了:童老伯是自己走着出了病房,虽然步伐有点慢,但是可以独立行走10分钟以上。

 超长“待机” 

她是首批进入应急隔离病房的护士

85后徐婷婷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病房的护士长,也是第一批进入应急隔离病房的护士。1月20日,她和同事们一起进驻隔离病房,收治的正是上海首批确诊患者。  

回忆起第一天进驻病房的场景,徐婷婷记忆犹深:“接到通知那会儿,我刚上完一个白班,下班接到通知后,顾不得收拾东西,马上就进了隔离病房。到晚上,我们就开始接收病患了。”

凌晨四点,休息几个小时后,徐婷婷又开始了白天的工作。一旦进入隔离病房后,吃住就全在里面,14天后出来再进行隔离观察,两周后再进行轮换。徐婷婷数了一下,在最忙的时候, 3天只睡了8个小时。

“我们在和死神抢时间,病人的救治刻不容缓。作为护士长,管理上的问题我同样也要负责,包括协调整栋楼的运作,刚开始那几天根本来不及休息。”在同事的眼里,护士长徐婷婷一直是一个负责、认真的“大家长”。

自上海市全面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整个上海一夜之间变得安静了,但公卫中心昼夜灯火通明。徐婷婷说,过年那会儿,所有人都在马不停蹄地与死神抢时间。大年夜里囫囵吞下后勤送的一碗饺子,她和同事们就在医院里迎来了新年。

“虽然是临危受命,但我们一直是准备状态中。”在公卫,一直有一支24小时待命的应急梯队,徐婷婷就是成员之一。作为应急梯队的一员,徐婷婷早已习惯了这种随时随地进入战斗状态的模式。

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护目镜、双层手套,层层包裹的防护服让人透不过气来,每次从病房出来都是一身大汗。一天下来,她的脸上往往还有着深深的压痕。每天重复换脱衣服、换脱鞋帽,来来回回记不清多少趟。

几号床体温正常了,几号床转轻症了……看着危重病人的指标一天天有所改善,徐婷婷心里轻松了不少。有时,遇到情绪低落的病患,徐婷婷还会贴心地安慰他们:“不要紧,你看今天又有好多人出院了,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一定会有出院的那一天!”

患者是徐婷婷肩上扛起的责任和担当,家人却是她内心最柔软的牵挂。徐婷婷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离开时只有19个月。三个月里,孩子有没有吃好?有没有睡好?是不是长大了一点?这些都是她最牵挂的事情。

随着气温渐渐回升,公卫中心的樱花都开了。从隔离病房望出去,徐婷婷能看到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自己的病人也开始逐个与自己道别,走出隔离病区,徐婷婷笑得眼睛弯弯的。“病人出院是我们医护人员最高兴的事!”看着病人一拨又一拨地被治愈,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三朝元老” 

患者康复出院是让她最高兴的事

市公卫中心A3病区护士长陶永红是大家的大管家。大年初三开始,这位大管家从轻症患者护理转到了危重患者护理。

春节那段时间,陶永红经历了4、5天里收治100多号病人的“史无前例”,每天工作量都巨大,那时是最辛苦的。

而到第二轮,接触到的都是危重病人。她刚进病房时有8个病人,有6个上ECMO、呼吸机,心理上的并不小。“时刻要关注病情变化,哪怕有一点点起伏,晚上都睡不好觉。”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不至于惊心动魄,却每天都是紧张忙碌焦虑的。       

污染区没法带手机,陶永红无法用步数衡量自己每天走了多少路,但作为护士长,要督查护理质量、感控风险、调配人员,在病房里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天气越来越热,依然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动还好,一动里面手术服就湿透,出来脚上都能出水。很多时候不能到点就出来,安心裤成了必备。

陶永红1995年进入市公卫中心(当时称“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工作,SARS、禽流感、埃博拉,她经历过太多次“大战”,但没有一次像今年这样战斗时间拖得这么长。

手下21位护士,全都跟她一样经过了“三轮”,进病房、一轮下来隔离留观,结束后进去再战。陶永红说,她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2013年禽流感发生时,陶永红被派入隔离病房。那年陶永红的儿子上初三,她一颗心挂两头,特别焦虑。“现在儿子上大学了,完全没有这方面顾虑了,我儿子还一直在给我加油打气,替我操心防疫安全的事。”她笑着说。

与3个月前的忙乱相比,如今病房里安静了很多,有2个危重患者。“虽然有反复,但我手上没有死亡的病人。”送一批又一批的患者康复出院,对于陶永红来说,是最高兴的事。

手下有很多勇敢的年轻人,小护士们从没退缩过。“这次出院两例ECMO患者,本来以为很难,慢慢撤掉了ECMO、呼吸机,能下地了,能讲话了,真的太惊喜了。”病人出院送出隔离门,还未婚嫁的90后小护士说:“像嫁女儿。”陶永红觉得,就是那种感觉。

做了24年护理工作,陶永红说,收到的一封封感谢信和一捧捧出院鲜花,就是让她能坚持守好这班岗的理由。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记者 顾金华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