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人喜欢上京剧?王珮瑜有新“玩”法|新时代奋斗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此次疫情中,上海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克服万难,向武汉医院捐赠了4000套隔离衣的善举感动了很多人。事实上,除了积极参与公益,疫情也促使王珮瑜对京剧的传播和普及形式进行再思考。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独家专访时,王珮瑜说,京剧普及教育工作的一个核心就是“好玩”,网络综艺只是一个方面。
▼ 谈抗疫 ▼
在疫情期间学戏,做专业上的储备
记者:现在人们仍然对你在疫情最严峻时给武汉医院送去4000套隔离衣的善举记忆犹新,那时医疗物资十分紧张,你是怎么做到的?
王珮瑜:我们捐隔离衣时确实物资最稀缺,运输也很困难。应该说,我们的团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物资渠道。当时还有一些明星粉丝团队也在捐赠,我们就一起联动来做。物资必须要有合规的证照,否则物资出不来,医院也不会接受。我们既要对接好工厂,又要对接好医院,等于两端都要落实。这个当中志愿者也起了很大作用。
记者:疫情对上海戏曲界产生了较大冲击,练功不能一起练,剧场也尚未开放。你觉得这个时候,戏曲人应该以何种姿态去应对?
王珮瑜:说实话,现在整体情况还不太明朗。首先我们要沉住气,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对我来讲,凡事都有一个周期。在疫情期间,我们不能上台演出,服务观众了,那么我们就在这段时间里学戏,做专业上的储备。等到可以演戏时,就不至于吃老本,可以有新的东西拿出来。我在想,这大概也是老天爷要我们冷静一下思考一下,未来应该向何处去。
▼ 谈普及 ▼
方式不重要,让人喜欢上京剧就行
记者:疫情刚发生时,你曾感叹自己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但是现在人们却看到你已在网上做一档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你是不是已经找到应对之策了?
王珮瑜:做《瑜你台上见》的想法倒不是现在才有,2018年我们就开始策划了。疫情发生后,电视节目和网络综艺的录制都停下来了。我们就在3月初开始做这个事。因为嘉宾请不到,演出也不能大规模录制,所以就云录制。这就是一个给年轻人看的普及京剧硬核知识的节目。关键是找话题,要找那些年轻人关注、又和京剧相关的话题。这个节目不是只给戏迷看,我们还是想吸引文艺青年,或者愿意接触京剧的“小白”,所以内容上首先得有干货。这个干货又不能太干,还必须与一些电视剧和热门话题结合。
记者:你近年参加了很多综艺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在你看来,综艺是不是目前京剧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
王珮瑜:我传播京剧,主要还是针对那些没有看过京剧,但可能会喜欢上京剧的人。这个群体太庞大了,主要是青年人。吸引这些青年人,综艺是一个方面,因为综艺的受众比较广泛一些。此外我们还会去一些大的音频平台开课程,这个比较符合知识付费时代的需要。还有一个就是出版物,之前我们出了京剧的教材,出了我的自传,今年还要出立体书和台历,这个是比较学术化的传播方式。最后,我还会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记者:你觉得那些青年人喜欢的是你,还是京剧?
王珮瑜:这个无所谓,不重要。最终他们喜欢上京剧了,这就行了。当然,观众喜不喜欢我,这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对观众入场方式进行搜集分析,进而更好地触达。从一个团队做内容的角度来说,这个是重要的。
▼ 谈方法 ▼
“京剧其实很好玩”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记者:你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你的新书叫《京剧其实很好玩》。在你看来,“好玩”是吸引人走近京剧的关键因素?
王珮瑜:正是如此。“京剧其实很好玩”是我们团队做所有京剧普及教育工作的一个中心。我们的舞台表演,好玩的;我们演出前有动画片的导赏,好玩的。我不会以正襟危坐的姿态来告诉观众,你必须老老实实坐着听我唱戏。今天的观众完全有理由不搭理你的,所以一定要让他们觉得好玩,甚至还要让了解京剧的人感到京剧还能这么玩。比如我们做一期节目《京剧的妆容》,如果按照通常做法,就会告诉观众有些什么脸谱,黑色代表什么,红色代表什么。这是严肃的,但不好玩。如果立在好玩这个角度,那就要有音效,后期剪辑,在讲话时人的状态也要进行重新考量。
记者:你这种“好玩”观众买账吗?
王珮瑜:现在我们微博156万粉丝,希望可以触达到年轻人日常生活当中的。抖音号,一个是我个人的号,还有一个是瑜音社的号,加在一起粉丝数也有100多万吧。我个人号就有81万多,这还没有大规模去铺。这些数据反映观众对内容方面其实还是很渴望的。只要你做得好,他一定看。
▼ 谈传承 ▼
未来对京剧演员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
记者:现在人们关心的是王珮瑜有没有接班人。毕竟方法再好,京剧普及也不是一个人的事。
王珮瑜:我们现在签了几位年轻的老师,他们不仅仅是可以教学,还能演讲,也可以表演,也可以做直播。一个京剧演员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京剧演员单纯在舞台上演戏,他们要非常全面,这个就为很多未来京剧从业者提供了不少可能性。演戏当然是一个演员的本分,但演戏已经不会是唯一的工作了。如果只演戏,当然也可以成为一个角儿,但是成名之后,社会会对他有一个新的要求。如果不能适应这个要求,那么就可能会被淘汰,或者只能在自己的收视圈里转圈圈。如果想要破圈,就需要有更多的学习和思考。
记者:你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吗?
王珮瑜: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以1997、1998年出生的为多。进来之后我会培训他们,就是同样一句话或者同样一段唱,自己会唱没有用,你要把这段唱告诉给小朋友,然后让小朋友也会唱,这个当中有很多方法的。我还让这些年轻的老师学会写教案、学会写工作报告,学会写演出笔记,然后非常准确地能够将自己的专业表述出来。
记者:女老生这个行当现在传承情况怎么样?
王珮瑜:女老生很少的。这一块的培养,更学院更专业,这就不是我这个团队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个是专业的戏曲学院在做。总体来说,愿意学京剧的人不多,又要从中选出能够培养成角儿的就更加凤毛麟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