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老人出院,电视机前的她为何激动得热泪盈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4月15日,当新闻里播放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老陈出院的电视画面的一瞬间,电视这一头的茹倩莹顿时激动到热泪盈眶。
因为意外出现的小生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茹倩莹在完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支援工作后,回到了家中。“现在的我虽然没有和团队一起坚守到疫情一线岗位,但是我仍为自己是仁济天团的成员之一而倍感自豪。”
这是她曾经用“心”去守护的患者
在市公卫中心,有着五支重症医学专家团队——仁济医院皋源团队、瑞金医院瞿洪平团队、市第一人民医院俞康龙团队、市第六人民医院李颖川团队、市第十人民医院王胜团队所组成的“五大天团”,他们与ECMO团队、心脏支持团队、呼吸治疗团队等技术支持团队,共同托起了危重症患者生命的希望。
64岁的老陈,是仁济医院皋源团队的病人。2月2日入院的他,一住就是73天。老陈入院时情况非常糟糕,2月13日凌晨紧急上了ECMO。这一路,老陈遇到了不少危险关卡,可谓“步步惊心,一波三折”。
2月11日,1990年出生的茹倩莹作为皋源团队成员之一,出发支援上海公卫一线。2月13日正式进入应急病房,老陈正是她参与负责护理的危重症患者。
见到老陈的那一天,他刚刚上了ECMO机器,整个人处于深度镇静状态。“我们在病床边轻轻呼唤着‘陈老伯’,但是他并没有任何反应。而时不时响起的机器报警声,一直在提醒我们,陈老伯的病情是非常凶险的。”茹倩莹心里清楚,要让ECMO患者脱机,是需要每天24小时不眨眼守出来的。对上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护理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必须要用“心”去守护。
每一次遇见机器报警时,茹倩莹都会有一种紧迫感,她必须镇定地处理报警;老陈的炎症反应很严重,凝血功能也出现了问题,出现耐药后,团队及时调整了用药;老陈的肠道功能不好,影响了ECMO的运作,在皋源主任带领下,成员们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老陈的肠道功能维护好……
在应急病房支援的那10天,茹倩莹没有能等到老陈清醒过来,但是对于她的呼唤,老陈开始有了轻微的反应,与此同时,他的各种症状都在渐渐好转。
她的队员们,始终还坚守着
在10天的工作结束后,茹倩莹首次公卫支援任务告一段落。她离开了应急病房,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但是,在接受隔离观察时,茹倩莹发现自己怀孕了。“对于我而言,这个宝宝有着特别的意义,他的预产期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这是注定的缘分。”纠结之后,茹倩莹决定将这个宝宝留下来。这段时间,茹倩莹回到了家里养胎,她给孩子想了个名字——馨意(意谐音“疫”)。
虽然,茹倩莹离开了市公卫中心,不过团队为了老陈专门建立的一个微信群,她却始终没有退出。
从这个群里,茹倩莹可以知道老陈的点点滴滴:老陈被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了,终于醒过来了。唤醒之后,老陈的恢复速度远远超过团队的预料,皋源主任甚至把他称为“神奇老伯”。
接下来,老陈的进展迅速:拔管了、能自主呼吸了、能进食了、能下床活动了……
40天,是老陈接受ECMO治疗的时长;73天,是老陈的治疗总时长。在目前上海所有出院患者中,他是治疗时间最长,治疗过程最复杂的患者之一。
虽然知道老陈要出院了,但是看到老陈出院的电视画画时,茹倩莹忍不住一下从沙发上跳了起来,那是她曾经用“心”护理过的患者啊。“自豪,因为他是我们仁济团队的病人;感动,因为整个团队真的太不容易了!”
老陈出院了,但是仁济天团中的大部分人,目前仍在上海公卫坚守。茹倩莹说,这次支援公卫是自己护士生涯第一次重大战役,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与病患们并肩而行。虽然没有在抗疫一线岗位继续坚守到最后,但是她始终为自己属于仁济天团中的一份子而自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