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换心,这位隔离点的95后大姐姐照亮孩子们的心
2020-04-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2020年是我一生中,难忘且骄傲的本命年,因为我成为了抗疫前线的一员。”1996年出生的这位护士姐姐,在集中隔离点成了很多留学生心中的大姐姐。

随著海外疫情的蔓延,上海成了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主战场。为了严防境外输入,杨浦区控江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陈辉被紧急抽调到杨浦区某集中隔离点值守。“非典那年,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这群孩子,现在终于换我们保护祖国母亲了。”

 从核酸采样到隔离点,她战斗不止 

武汉疫情发生后,陈辉其实很想去驰援武汉,可惜未能如愿。不过很快她有了新的战场,在来到集中隔离点工作前,她已经在指定采样点,为入境人员进行了一个月的核酸检测釆样工作。

作为一个95后,陈辉坚定地说:“这一次,终于轮到我们来守护这个世界了。希望能尽我的微薄之力,护这个世界周全。”匆匆整理好行李,她便投入到了这个特殊的岗位。

不久后,陈辉的战场换了。来到隔离点工作的她发现,这里远比她想象中的要艰难。每天上午或者晚上8点开始,连续12小时的战斗。一天两次测量体温、填报表、整理物资、了解隔离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好医务人员本职工作的同时,“管家”的工作也不可或缺,如房间是否舒适、饭菜是否可口……

身穿“大白”,戴上口罩和护目镜,还没开始忙绿,陈辉就已经感觉到了呼吸困难。这样的装备往往一穿就是好几个小时。陈辉告诉记者,所有的小伙伴都一样,即使再疲惫也会热情地接待每一位隔离人员,在做好安抚工作的基础上,逐一详细地告知集中隔离的注意事项,指导他们填写个人信息,解答疑问。

连抽转成了这里的工作常态。由于入境人员的班次不同,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基本保持随时待命的状态。

 特殊时期,一位母亲的委托 

在隔离点,有不少年龄尚小的留学生。来到陌生的环境居住,孩子们有时会出现不安的情绪,不停地在微信群里问医护人员怎么办。

面对一些特别紧张的孩子,陈辉会一遍一遍地宽慰:“你们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不要害怕,我们都在陪着你们。你们要放松心情,很快就能回家了。”经过长途跋涉,有些孩子出现干咳、咽痛的症状,陈辉总会想尽办法疏导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嘱咐他们多喝水、多休息。

对于这群小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安抚,从而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并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陈辉在照顾这些孩子的时候,耐心充当着心灵保姆的角色。

半个月前,14岁的小琳(化名)回国后,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接受隔离观察。有一天,小琳的母亲给隔离点打来了电话。“明天就是孩子的生日了,希望能给孩子送个蛋糕进来!”陈辉说,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过生日啊,喜欢蛋糕和礼物,她能理解一位做母亲的心愿。第二天,她将小琳母亲准备的蛋糕送进了小琳的房间,除此之外,她还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虽然全身穿着防护服,陈辉还是陪着小琳度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生日,她能感受到孩子的那份喜悦。

“在集中隔离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最暖心的服务,让隔离者们轻松度过这段时间。”陈辉的心愿,就是如此简单。

 一声“辛苦”,让人心里暖暖的 

从3月29日至今,陈辉来到隔离点,已经工作一个月了。连轴转熬出了红眼睛、黑眼圈和嘶哑磁性的声音,她辛苦却也快乐着。

陈辉还记得,送走第一批隔离解除隔离者时,那种成就感由心而生。离开前,大家纷纷向医护人员鞠躬:“你们太辛苦了,有你们真好!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你们太辛苦了”,就这样简单的几个字让陈辉觉得心里暖暖的,这是支撑著大家的信念和力量。

隔离点的生活虽然忙碌,但有时候收获到的小惊喜却足以消除所有的疲倦。隔离点有时候会收到多位小哥哥小姐姐“投喂”的小零食和水果。还有一位小姐姐回去后,还给她发来了短信:“疫情当下,谢谢回家,也谢谢你们!”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了浓浓的真情和深深的感激。    

“隔离观察,能隔离疫情,却隔离不了爱。”陈辉说,以真心换真心,她也想谢谢这些海外同胞,给他们留下了这么多的感动。她誓言,自己一定会和大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到最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