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了不起的她|还记得“陪你看夕阳医疗队“吗?她就是其中一员!
2020-04-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她带领护理团队,一口口喂着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落日余晖”老爷爷吃饭,这一喂就得30分钟以上。如今,这位老爷爷已经痊愈出院了。正如很多人所说,在武汉疫情一线,护理团队撑起了医疗队的半边天。他们在治愈患者的同时,更温暖着他们的心。

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卫健委直属机关党委29日联合开展“致敬了不起的她·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发布活动,发布40名一线女医务人员先进事迹。她们或为国出征、驰援湖北,或坚守当地、勇战病魔。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总护士长潘文彦就是其中一位“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2月7日,由中山医院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驰援武汉。从驻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来自中山医院护理团队的100名护士就把这些病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悉心照顾。两层楼、两个病区,由王春灵担任护理部总负责人,而潘文彦作为20病区总护士长,分管病区的50名护士。

“我们来了,让我们来好好照顾这些病人”

今年3月5日,一张“落日余晖下”的照片刷屏了,医生带着老人欣赏久违的夕阳。余晖下的身影,温暖了所有人。这张感动了亿万人的照片,让很多人认识了来自中山医院医疗队的刘凯医生,更让人认识了照片背后的这支“陪你看夕阳医疗队”。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是生死相守,换来了这份真情流露。

中山医院这支136人的医疗队,于2月9日进驻武大东院重症病区。不久后,照片的主人公之一——王欣老爷爷就因病情加重转入中山队接管的20病区。当医生查房时,老爷爷微微睁开眼,用极其虚弱的声音说:“医生,我想回家。”在老爷爷的床头柜上总是叠着一份又一份的盒饭,这是每天的早中晚三餐,有的他几乎没有动过。

“他不是不想吃,当时的他连举起一个水杯的力气都没有啊!”护士长潘文彦第一次穿好防护服踏进病区,看着老先生,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样的老人家,病区里还有三四个。“当地的医务人员已经撑了一个多月,真的很不容易,看着他们眼睛泛着血丝、满脸的疲惫,你真的无权去说任何人。”潘文彦与护理团队约定:我们来了,让我们来好好照顾这些病人。

大家连夜讨论,达成共识——在全力治疗的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与情绪,扭转病房的气息!所有人都行动起来。老爷爷没有力气吃饭,但必须补充营养,潘文彦就带领护理团队,一口口喂他吃饭,这一喂就得30分钟以上,护士还得每隔20分钟来问问:是不是口渴了,是不是要喝点温水?晓得老爷爷爱吃面食,还爱吃肉,轮休的护士还会把自己的“口粮”——午餐肉,放到潘文彦的宿舍外,让她务必带到。

同时,所有护士轮流承担起包括老爷爷在内的所有老人家的生活护理,清洁擦身、换洗衣物,全部承包。老爷爷与家人“失联”了,男队友们还捐出了一次性内衣,尽可能让他舒服些。

在此期间,医疗、护理、营养、心理……一切都在相辅相成中配合着,铺设着病人最终的康复回家之路。后来,他的情况一天天好转。直到3月5日,27岁的刘凯陪着87岁的他,定格了这张落日余晖图。

录制的一段段家人视频,唤醒了重病的她

“奶奶,我每天都很想你,你一定要坚强、你要加油!”“妈妈,我现在在湖南,我很好,你一定要坚强,早日康复出院,我们全家都等着你!”病房里,潘文彦附身在一张病床前,举着工作手机,一段段播放着齐奶奶的家人的视频。“你看,她的手动了!”一旁的裘洁护士惊喜地发现齐奶奶有了苏醒的迹象。

和王欣老爷爷一样,78岁的齐奶奶是中山医院整建制接管病区后收治的第一批重症患者。2月9日收入医院20病区时,她病情严重,身体极其虚弱,连翻身都需要护士们帮忙,在吸氧状态下氧饱和度仅为89%。“当时真有点担心她挺不过来了。”潘文彦回忆说,齐奶奶先后经历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由于新冠病情的特殊性,很多患者无法和家属进行沟通。队员们可以捐献或帮助他们购买生活物资,但是与家人联系沟通困难出现的寂寞、焦虑、担忧甚至绝望怎样才能缓解?队员们多方联系确认,建立了“医患沟通”微信群,24小时在线的照料和关爱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友谊。

“我们想办法找到了齐奶奶的家人,说好一起努力帮助她早点苏醒、重拾记忆、早日康复。”潘文彦和大家一起,沿用在上海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经验,希望用熟悉的声音唤醒意识不清的患者。队员们请齐奶奶的家人将最想说的话录制成视频,每天抽空来到病人床旁放给她听。

渐渐地,齐奶奶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了,对于家人的声声呼唤响应度越来越高。

>> 对话 <<

这是团队的力量,所有人齐心协力、敢拼敢上

记者:你们刚接管病区时,是如何尽快将中山医院护理标准带到武大东院的?

潘文彦:中山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人民医院的两个病区,共80张床位。这里接收的都是重症病人,病人陆续转入,症状缓解后又陆续转出,如何让他们的信息整齐有序?因为病区是临时改造的,隔离区内没有电脑信息系统,刚到病区时,我和伙伴们想出了贴纸条的土办法。在病区的一面墙上,标着数字1到53,有些数字下面贴着白纸片,上面写着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这是护士们亲手制作的,有了这面患者信息墙,医生和护士对病人的总体情况一目了然。病人的信息明晰了,将他们按病情轻重分类管理也就有了依据。

而到后来,中山医院医疗队将信息系统引入了污染区,既能保证护理管理精细化,又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我们还应用质量管理工具改进多项护理流程及护理方案。 比如,接管病区以后,我们植入了中山医院的危重症气道管理方案、护理评估方案和危重症交班模式,还自行制作了俯卧位枕,克服了医院没有U型枕的困难。这些工作都保证了团队高质量的护理水平。

记者:这张“落日余晖下”的照片感动了亿万人,那你们在武汉时,同样也会被感动吗?

潘文彦:其实医疗队的所有付出,患者都能看到。

有一名患者刚住进医院时,非常悲观,几乎不跟任何人说话。后来我们知道,这名患者年迈的母亲因新冠肺炎刚刚去世,她的爱人也在其他医院治疗。队员们对她进行治疗的同时,也一直鼓励着她。慢慢地,这名患者不再那么消极,而是配合医疗队员们积极治疗。   

“我指标好转了,很快就能出院了,我现在特别想记住你们的样子,但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了每一位治疗护理我的医护人员防护服后的姓名。”这名患者说:等疫情过去,我要对着小本本认一认,我要带着每一位好好看看武汉的美景。

当这名患者在纸上写下的救治和照顾过她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名字,大家都被感动了。我当时也拍下了这张让人感动的照片。

记者:你带领的这支护理团队都非常年轻,你是怎么看待这群80后、90后呢?

潘文彦:在我们这支护理团队中,60%是90后,90%以上是女性。这些80、90后中很多是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来武汉了以后,这些小朋友就像完全变了一样,总是让人很感动。

“党员同志们冲在前面,看着他们的背影,那面对一切困难不放弃的决心,让我在工作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些弟弟妹妹们经常这样和我说,他们的坚韧让我深深感动。此次驰援武汉,我也充分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所有人齐心协力、敢拼敢上。疾病无情,组织是温暖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