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了不起的她|17年后,脱下军装的她再出征,只为一份初心……
2020-04-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我有17年前支援北京小汤山的工作经验,也有在四川抗震救灾的经验,更有近20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我愿意作为‘浦南人’再次出征援鄂!”大年初三,5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退役军人李晓静是这支医疗队的领队。

4月29日,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联合开展“致敬了不起的她·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发布活动,发布40名一线女医务人员先进事迹。来自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的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李晓静,就是其中一名白衣战士。作为一名参加过抗击非典医疗队和四川地震救灾医疗队的老兵,当武汉疫情来临时,她毅然请战驰援武汉!

  再次出现,立即转换成“事妈”  

武汉疫情发生后,已经自主择业脱下了军装的李晓静,第一时间向浦南医院党委写了请战书:“作为一名军人,就该上战场;作为一名护士,就该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就该冲锋在前!虽然我此刻已经不是军人,但是依然希望以医务人员的身份参战。”

大年初三的晚上,上海援鄂医疗队中唯一一支护理团队驰援武汉。50名队员来自上海40家医院,在接到通知的两个半小时内背起行囊从四面八方集结上海南站。作为领队的李晓静,当火车缓缓启动,送行人群慢慢后移,眼睛湿润了,视线越来越模糊,但责任越来越清晰。她面向车窗外,向送别的人们敬了一个军礼。

初到武汉,这里最缺的是护士。经过岗前培训后,50名队员被分到重症ICU、次ICU和普通病房等11个科室。

那时,也曾听到有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李晓静的心上像压了一块石头。身为队长,她承诺过要“50个人去50个人回”,可是队员们分散在11个科室,怎么办?于是,李晓静的角色立即转换成“事妈”。她每天操心着大家的防护是否得到保障,每天操心着队员们的衣食住行,每天操心着他们的身体状况,队员们都笑称她是“饭泡粥”。

  病毒可以隔离,爱却不能  

李晓静带领的这支护理团队,是各家医院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内科的骨干护士,在武汉疫情一线,每一位队员都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做着不同的努力。

有压疮的患者入院,全身好几处破溃、糜烂,身为造口师的李晓静,立即给他精心换药;还安排队员专门制作健康宣教手册,指导病人科学洗手等等,大家还特地开发了公众号“援鄂天使团”,从中医、西医、健康宣教等各种不同角度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传染病最无情的地方就是逼着亲人远离,人在生病的时候本就格外脆弱。有一位女性患者,在这次疫情中失去了双亲,她也住进了医院。她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悲伤、绝望甚至麻木让李晓静很是震憾。那时候,李晓静便想起了她刚去世的母亲,她知道那种悲痛和无助。

于是李晓静每天病床前看这位患者,陪她聊聊,让她尽量释放自己的情绪;有时候,甚至不说话,就是轻轻握着她的手;有的时候悄悄带个苹果给她……慢慢的,她的脸上终于出现了笑容。出院时,这位患者直说“又多了几个关心她的亲人”,还特地在隔离结束时买了小龙虾寄到病房感谢上海医疗队。更有出院的患者,为了记住曾拯救他们生命的救命恩人,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下了每一位治疗护理过他的医护人员的姓名。

病毒可以隔离,爱却不能。为了让患者敞开心扉,抒发心结,树立信心,李晓静带着队员们做了一面爱心墙,让患者写下自己的心愿,每每路过这面墙,患者们都会露出会心微笑。今年“3.8妇女节”到来之际,上海医疗队特意给病房里的女性患者都带了小礼物,当她们在隔离病房中意外收到小礼物的那刻,她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充满力量。有的患者住院一个多月了,头发长了,于是队员们拿了理发器,当起了Tony老师。不少患者把感谢信挂在走廊里,他们说,是上海医疗队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

“我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责任与重担,我们有幸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有幸奉献在这个时代,我们此刻的呼吸同祖国如此紧密相连。”李晓静说,“竭诚协助医师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这是南丁格尔的誓言。疫情一线,无数位像李晓静这样的护士,勇敢坚毅,不辱使命,他们都是当代的“南丁格尔”!

▎对话李晓静  ▎ 再出征,只为一份初心

记者:17后再上战场,你有着怎样的心情?

李晓静:2003年,当时我是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当部队一声令下,所有人前赴后继,不会考虑自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要战胜“非典”这个可怕的敌人。那个时候心里有一团火,完全没有恐惧,心里充满了军人上战场的荣光;2008年汶川地震后,医院组建医疗队支援前线,我是神经外科监护室出身,又去过小汤山,有传染病护理经验,可以应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情,我幸运地又参加了战斗。而这一次,虽然已经脱下军装,我义无反顾再次出征,只为那份初心:我是医务人员。再次上一线,那是我应该做的事,我应该去担负的责任。

记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这次抗疫的斗争中,你曾经的战友们给了你更多的帮助吗?

李晓静:在这一次战斗中,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广大退役军人都是我的坚强后盾。我们的队员吴玲玲第一天上岗时,主动要求加班,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后双手变得红肿、脱皮,因为每接触一样东西就要洗手,这天洗手就超过百次,为此出现了“酒精手”问题。团队中很多是90后,也许在家就是“嗲妹妹”,但她们在这里却要经受这样的考验。

当我无意中向战友们透露了这一信息后,没想到一呼百应,不到7小时,位于全国各地的战友们就捐赠了2000个医用敷料和一批护手霜,缓解了护士们“口罩脸”“酒精手”的问题。

记者:在武汉疫情一线,你是怎么看待上海护理团队这支队伍的?

李晓静:在武汉,上海医疗队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护理团队就是这块招牌重要的一份子,我为每一位队员感到骄傲。

在我们中间,不仅有能将55公斤钢瓶挪进病房的“女汉子”,也有创意制作能喝水的呼吸面罩和潮牌小背包的“美小护”;我们不仅有“想上战场先过我这关”的60后护士奶奶,也有在防护服上画“小笼包遇上热干面”的90后“灵魂画手”……我们秉承着上海精细化护理的模式,(用)专业让患者放心,(用)细致给武汉惊喜,我们欣慰,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上海护士。

在上海援鄂医疗队1649名队员中,护士占了1041名。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曾用“强悍”和“不凡”这两个词来形容我们上海医疗队,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上海医疗队都非常厉害。“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专业主义精神。”这也是武汉人民对我们的充分肯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