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此“益”举成为闪光之举
2020-05-04 青年

志愿者在社区织好防控网。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最辛苦,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疫情突发以来,申城数以万计的青年志愿者以热诚、以奉献,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场战役”贡献了重要力量,书写了一个个熠熠闪光的青春战疫故事。在这个春天里,青年志愿者们的多此“益”举成为了无愧韶华的担当之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诗松

驻守“大门” 担纲“城市守护人”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年初二,团市委就启动了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宣传招募行动,还在春节假期中的年轻人纷纷报名。有的从年初三就开始上高速道口,赴火车站、机场开展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在所谓“高危区域”冒着风险坚守入沪大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守护人”。

“返沪大客流,上海火车站一线防疫人员紧缺!”看到这则消息,志愿者严洪第一时间奔赴上海火车站,成为了一名一线的防疫志愿者。他原本是一家致力于做防灾减灾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本身具备一定的防护知识和技能。他不仅配合进行测温、疏散客流、协助隔离等,还把自己之前的应急救援知识充分贡献到了防疫中,协助建立了志愿服务点,设置志愿者休息站等。

在他的号召下,很多志愿者响应前来。最初,由于早期志愿者岗位紧缺,人手安排跟不上,有11位志愿者连续48小时坚守志愿服务岗位。“没有什么保证精神状态的特殊方法,我们依靠的就是为大家把好关、守好门的信念!”

G50高速嘉松中路道口、G15沈海高速朱桥道口、嘉定花桥高速路匝口、崇启大桥收费站口……在高速道口的寒风瑟瑟中,也有许许多多青年志愿者主动站出来,穿上医用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手握测温枪,坚守在第一道防疫关,将病毒拦在沪关之外。

人流引导、秩序维护、体温测量……这群守卫上海“大门”的志愿者成为了道口的“移动测温仪”。面临可能存在的感染危险,没有一位志愿者想过退缩和放弃。申城下雪的那个晚上,在道口坚守防疫的他们,手虽然冰凉,心却是火热,志愿者们戴着口罩的面庞定格在道口的灯光下,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夜景。当国内疫情好转,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却开始骤升,浦东国际机场口岸成为了战疫第一线。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变身“大白”,24小时值守奋战在机场口岸一线,用生命履行使命,守一道门、护一座城。

“请问您是从哪里回来?”“最近两周都去过哪些地方?”“请留一下联系方式”……3月6日,上海全面启动“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闭环式转运接送境外来沪返沪人员。也就在那天,来自奉贤区南桥镇的90后小伙陈佳斌火速前往机场报到,他推迟了和未婚妻的领证日期,成为了奉贤的“守门员”。在每次连续上岗12个小时的奉献中,“陈佳斌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经受了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

扎根社区 “六亲不认”织好防控网

社区防疫是另一个严峻的战场,为了密织社区联防联控的精细网,在疫情非常时刻,众多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有的积极到基层报到,协助居委会对社区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排摸登记,当起了“社区排查员”;有的用各种巧心思、好办法劝导居民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当起了“防疫宣传员”。在这其中更出现了不少90后、00后的志愿身影,用年轻人的方式支援抗疫。

2月中旬,在合庆镇勤昌村塘东街一处防疫关卡口,大学生志愿者李妍、蔡吕澳、杨乐彦等逐个检查行人和过往车辆的出入证、身份证,并逐一测量体温,熟人、亲友都不“放过”。由于感念他们“六亲不认”式的认真,镇民亲切称呼他们为 村 里 的“F6”。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里,连续多日的值勤,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虽然辛苦,但我们守护的是家园和亲人,我们可以用行动为年轻正言。”

00后高中生也活跃在社区战疫一线。18岁的刘鑫豪在宝山路街道参加了两个小区居委会的“口罩预约+药店购买”志愿活动。为了做好服务,他一改睡懒觉的习惯,早晨7点就出门,或做口罩登记,或到药店帮忙,从一大早一直忙到每天工作结束。“在长辈眼里我还是个孩子,但我想用行动证明,我已经长大,可以为社会出力。”

当“外防输入”工作的压力增大,还有一群特殊的社区志愿者忙碌了起来,他们就是翻译志愿者。团市委、长宁团区委紧急定向发动,招募了一批日语、韩语翻译志愿者支援外籍人士相对聚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6个街道,他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疫情防控增添力量,向外籍人士诠释这座城市的温度。“我们陪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逐个上门,为外籍人士上门讲解居家观察要求、社区物业服务。一起战疫,信心和理解最为重要,希望用我的专长,为双方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日语志愿者章志翔说。    

 - 战疫 - 

跨越空间志愿“手拉手”

前有“白衣战士”冲锋前线,后有青年志愿者守卫后方。当医护者“逆行”于战疫一线,他们家中读书的孩子可能正缺乏生活照料或学习陪护。为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团市委发布了《关于组织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目 前已有1225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其中,当起“爱心辅导员”在“云”端“牵手”,“为奉献者奉献”,给与专业辅导和温暖陪伴。

90后陈可是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小研则是这次她参与“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结对的五岁半孩子。小研的父母都是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自己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照料。面对小妍,陈可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彼时非典肆虐,她的爸爸妈妈也都在医院抗击非典,年幼的她被送到父母朋友家中,被人温暖照顾。而现在,陈可的父母同样在医院里奋战。“非典时我受人照顾,新冠时我理应挺身而出。希望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给‘牵手’的孩子另一种陪伴的温暖。”

像陈可这样的“牵手人”还有很多。“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在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进展高效,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高校在内的共1225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诗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