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很闪光的故事,但持续近百天的工作已足够动人,把朴实的工作,做出了人情味
2020-05-06 青年

周灵霞朴实的工作本身就已经充满亮点。受访者供图

这个五一假期,大家都在忙着周边自驾游,忙着参加五五购物节的“血拼”,周灵霞仍在位于杨浦区的集中隔离点,为境外返沪人员的隔离忙碌,每一次连续上岗36小时的辛苦却让她很有成就感。在接受采访时,她总是为自己想不出有什么闪光点的故事而抱歉,殊不知在防控一线已持续近百天的繁琐工作,已足够动人。

青年报记者 陈宏

5页纸流程+连续36小时上班

周灵霞是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从正月初三开始,她作为社区的“流调”工作者,对返沪的重点地区人员,进行信息排查。一如战斗在上海防控一线千千万万的基层工作者,她的工作琐碎而辛苦,甚至顾不上自己年方四岁的孩子。

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防控重点转移到了境外输入人员身上。4月2日,周灵霞又被抽调到了杨浦区针对境外返华人员的集中隔离点工作,“在社区做的是‘流调’工作,到了集中隔离点,要对接的事情骤然增加,有点像‘管家’了。”

新的岗位,工作量骤增。除了原先常规的“流调”,周灵霞还需要对接防控物资、每天几百份的客饭登记、和各相关部门的对接。“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有来沪的,有需要从上海转机去国内其他地方的,有普通旅客,也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我们需要分门别类,并跟不同的机构、部门对接,注意事项也都不同。”她说,自己一上岗就着手整理新的工作流程表,“工作太多,不理顺就容易忘记,这个工作表大概理了有五页纸吧!”

量化为五页纸的工作,却是需要拿出全部心力去完成的事。确实,在她工作的集中隔离点,一共有210个房间,至今几乎每天都住得满满当当,“高峰时期,机场的大巴一次就会接来百余人。”

周灵霞的一个班上下来就是36小时——早上8点上班,一直到次日晚上来人换,“一个值班加一个日班,但上班的时候因为事情太多,甚至不觉得有多困,只是下班之后就累得不行,虽然第二天就是全天的休息,但我也已经没力气回家了,就在给我们安排的休息房间躺一天。”

奋战至今已经三个多月,这样的工作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周灵霞却说,“要说辛苦,去湖北战疫一线的同行更辛苦吧。”

个性化服务背后的新颖工作理念

境外来沪人员不仅人多,而且情况复杂,相比体力上的累,更考验周灵霞的,还是各种个性化的需求。如何做到既符合国家、上海的防疫政策,又能让隔离人员理解、配合,这位年轻人每天都在完成“新课题”。

一开始不配合,是最常碰到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外籍人士,文化背景不一样,他们觉得我们询问的护照号、电话号码等都是隐私,不愿意告诉我们,一种是国内一些老人,觉得到酒店隔离又不是自己选的,不愿意自费。”

周灵霞和她的伙伴们遇到这些不配合的隔离人员,态度始终是不卑不亢,“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一次,一位德籍人士需要隔离,问他什么信息都不肯说,信息登记工作陷入困境,“我们发现他有一位随行人士,是中国人,我们就通过这位随行人员去解释中国目前的防疫政策,并告诉他,这些信息都是为了他的健康着想。”说服工作持续了一天,终于收效,第二天这位外国人开始积极配合。

更难能可贵的是,周灵霞将流水线式的防控工作做出了人情味。“我非常理解隔离人员的心情,所以在标准化的处理程式之外,也针对不同情况做了个性化处理。比如有些人不愿意再吃统一配餐了,想叫外卖,只要不是现做的、包装好的食品,我们每天会有一到两次的定时送快递服务;有人做过手术,有外伤,我们就跟厨房协调一下,要么加个汤,要么加点水果,保证营养。还有孕妇,我们就要求厨房每个菜都必须烧熟烧透。”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