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护士节|是什么,让这位递交辞职信的90后男护又重返“战场”?
2020-05-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这个重症天团,也被称为“葫芦娃天团”——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应急病房抢救重症病人的时候,仁济天团护理组长崔顺悦为穿着防护服的天团大白们一一画上了葫芦娃辨认:大娃皋源、二娃朱铭力……而90后的他,成了那个最小的“葫芦娃”。

1994年出生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郁园丁,是上海唯一一位三轮支援公卫中心的护士。谁能想到,此前他已递交了辞职信。在这场支援市公卫中心抗疫中,医护同心协力,将“上了ECMO的危重症患者救了回来”,也让他重新审视作为“白衣战士”的成就感和价值所在。抗疫归来,郁园丁改变了想法,“护士”的职责在心中也越发清晰。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群白衣天使的身边。

 一场疫情  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不是这场疫情,郁园丁可能已经离开了仁济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回到了崇明父母的身边。然而,在全国火热的“抗疫”大潮中,作为护士的他,还是选择成了其中一份子。

在新冠疫情发生前,郁园丁原本已经提交了辞职信。在仁济重症监护室病房工作了三年,他觉得自己也算有了一定的人生历练,有点想回到崇明父母的身边。然而,还没得到医院批准,这场疫情就来了。

支援市公卫中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郁园丁是受了同科室护士吴文三的影响。吴文三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也是郁园丁的师傅。“驰援武汉,师傅没有过任何犹豫,除夕夜出发,这让所有人感动。我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我必须也要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郁园丁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是,等支援市公卫回来了再辞职,于是他跟护理部杨主任说“愿意多工作几个月”,没想到却一直坚持了现在。

2月2日,仁济医院首批7名医疗队员驰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月11号,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带队7名科室精兵强将增援,郁园丁便在队伍中。 

“师傅吴文三是湖北人,他去了武汉;我是上海人,我进了市公卫。在抗疫的过程中,我们会互相打气鼓励,约定‘各自守护好自己的家乡’。”2月11日,郁园丁第一次进舱;3月8日,第二次进舱,那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4月5号,第三次进舱。郁园丁自己都没想到,他成了唯一一位三轮支援公卫中心的护士。

 第三次进舱  “神奇老陈”出院了 

“神奇老陈”,是仁济团队抗击新冠疫情的里程碑式人物。过年前,老陈入院,住院73天,其中ECMO支持治疗40天。在目前上海所有出院患者中,他是治疗时间最长,治疗过程最复杂的患者之一。

在市公卫中心,郁园丁前后进舱三次,前两次护理的病人正是老陈。老陈入院时情况非常糟糕,2月13日凌晨紧急上了ECMO。这一路,老陈遇到了不少危险关卡,可谓“步步惊心,一波三折”。

老陈的炎症反应很严重,凝血功能也出现了问题,出现耐药后,团队及时调整了用药;老陈的肠道功能不好,影响了ECMO的运作,在皋源主任带领下,成员们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老陈的肠道功能维护好……

郁园丁第一次进舱时,老陈还处于深度镇静中,几乎没有意识;第二次进舱,老陈虽然还没有撤离ECMO机器,但是各种系数开始好转,呼吸机参数渐渐在往下调;第三次进舱,郁园丁的护理对象不再是老陈,但是他知道隔壁病房内的老陈已经慢慢恢复,即将可以出院。

老陈在治疗过程中历经坎坷,书上有的、没有的并发症,几乎统统经历了一遍,大家也真真正正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呕心沥血”。老陈出院那天,出于院感要求,大家都没有能够给他送行。但是出院后,老陈经常给团队发他康复的视频。除此之外,还有家属反反复复的感谢,这让天团的每一位成员感动。

 回归工作  越发感到责任之重大 

一直到昨天,郁园丁所在的这支仁济天团离开了市公卫中心,回到了医院。这是坚守在市公卫中心时间最长的一支团队,他们离开时,市公卫中心A3病房的本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已经清零。

在这场疫情之前,对郁园丁而言,“护士”仅仅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但是经历这次抗击疫情之后,他开始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回到重症监护室工作的他,如今越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之重,这里还将有无数个像“老陈”这样的患者在等待着他们的救治。

无论是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或者是医院的其他重症患者,救治每位患者时,都需要大家用尽全力。比方说要让ECMO患者脱机,是需要每天24小时不眨眼守出来的。护理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必须要用“心”去守护。 

今年的5.12护士节,郁园丁会和护理组长崔顺悦一起,去市公卫中心参加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其实在以往,他对护士节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因为即便这个节日属于他们,他们中的很多人,却还是忙碌在一线工作护理岗位上。

 ◆ 对话郁园丁 ◆ 

对“护士”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理解

记者:为什么你们这支团队会有“葫芦娃天团”这个称呼?“葫芦娃天团”成员一共有多少人?

郁园丁:这纯属是一场巧合。六娃——护理组长崔顺悦是位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90后护士。她会在大家的防护服上画不同的图案,给紧张枯燥的护理工作增加些乐趣。第三次进舱的时候,崔顺悦问我“想画什么”,我说“画个葫芦娃”。算了一下,当时还在病房内仁济团队成员正好是7个人,我们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葫芦娃七兄弟”。

其实,“葫芦娃天团”并不是7个人,而是28个人的共同坚守;团队中每个“葫芦娃”,都密不可分。

记者:经历了这场疫情,你对“护士”这份职业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郁园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护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工作,能够真正帮助到别人,能帮助到自己的国家。在支援公卫的这场战斗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团队的战斗力之强大,我为自己的这份职业而自豪。

在坚守的83天里,仁济天团共收治8名危重及重症患者,治愈出院5名,这都是28位队员共同努力换来的。

现在我已经打消了辞职的念头,我会在护理岗位上坚持下去。

记者: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青年时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学习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郁园丁:在读了习总书记向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寄语后,我们都备受鼓舞。在市公卫坚守的日子,确实很难。这是我护士生涯第一次重大战役,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与病患们并肩而行;但是我并没有害怕过,因为整个团队就是他最强大的后盾。

现在我们都已经回到了医院的工作岗位上,年轻的我们必将不辱使命,奋勇向前,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