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吴”反顾!为挽救同一名患者,小巷总理两次“出手”捐献|向上向善好青年
2020-05-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三年间为同一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了淋巴细胞,这样低概率的事件发生在吴衡与一名90后患者身上。

吴衡身上有很多标签,80后、社区助残员、志愿者……最让他引以为傲的便是志愿者的身份。他是上海市第386例、4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是金山区第1例二次捐献志愿者。

 ★ 两次捐献 ★ 

 他为90后带去爱与希望 

近日,在共青团中央公布的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中,吴衡荣获“崇德守信好青年”称号。

在金山工业区,大家都知道吴衡是“金山好人”。在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时,他就默想:“如果有机遇和缘分挽救他人生命,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入库三年后,他的心愿实现了,为一名90后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7年3月,吴衡接到了市红十字会初配成功的电话:“如果高配成功,是否同意捐献?”吴衡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同意。”

那年8月,吴衡在接受4天动员剂注射后,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4个多小时,采集了304毫升悬液,挽救一名90后的年轻生命。

而缘分还在延续。去年9月24日,吴衡再次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那位你曾救助过的患者病情又有反复,需要你的爱心,再捐献淋巴细胞。”

这一次,朋友们劝他三思:已经捐过一次,现在年纪大了身体肯定不如过去,也不知道能不能捐献成功。

手握他人生的希望,吴衡没有犹豫:“如果我这次不捐献,那么上一次捐献就没有意义,救人就要救到底,只要配型成功,我都愿意!”

2019年11月7日,他又来到了华山医院,捐出了自己的淋巴细胞,成为了金山区首例二次捐献志愿者。

而这份执着源于他的“感同身受”。原来吴衡出生时患有先天性下肢残疾,曾经动过7次手术,他依然记得病痛为身心带来的折磨痛楚,也记得父母那一声声焦虑又无奈的叹息。“经历过我才更懂得病人的无措,能帮就一定帮到底。”

 ★ 驻守社区 ★ 

 他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 

除了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担任金山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的吴衡,平时工作主要在社区。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小区“守门人”,吴衡从大年初三起就奋战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

吴衡管辖的社区,是一个集聚了五千多人的开放式小区,其中来沪人员占了一半。社区有大大小小四十多个出口,大部分出口封闭后,每日例行检查是吴衡的工作之一。

1月29日11:00,吴衡突然接到社区内一家旅馆的电话。原来一名湖北籍人员声称自己一直在上海工作,因为疫情回不了家,想要在旅馆入住几天。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吴衡顾不上吃饭,立刻驱车前往企业核实求证,最终确认了这名人员的确是某企业前职工的身份。由于年前离职后,一直暂居在企业里,未曾离沪。因此吴衡在报备疫情防控指挥部后,也说服旅馆为这名人员办理了入住手续。吴衡说,疫情期间,一定是“隔疫”不隔爱的。 

随着疫情防控的深入,道口需要24小时值守人员,吴衡主动选择了值夜班。他的妻子是合兴村的工作人员,夫妻两人都奋战在防控一线,刚上小学的儿子常常见不到父母。

平时,吴衡是名有耐心的父亲,会给儿子辅导作业,陪他玩耍,而防疫期间,他常给儿子打电话:“对不起宝贝,爸爸今天晚上要值班不能陪你了,让爷爷奶奶陪你学习功课,做作业。”不过在7岁儿子的眼中,吴衡是英雄。

吴衡觉得,社区无小事,他会将认真、耐心融进工作中。而他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在付出一片真心和真情的同时,内心也收获了真实的幸福和快乐。

所获的荣誉已成为过去式,如今吴衡把这些作为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在志愿这条路上,他会一直不懈努力地走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