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创投人,充满勇气缔造未来,用投资力量推动科创产业发展
青年报记者 孙琪
上周日,在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上,110位投资人、企业家和学者线上共同发布了《全球创投风投共同体宣言》,宣示“全球投资界虽遭遇疫情蔓延的巨大困难,但仍然充满勇气缔造未来,用投资的力量去促进经济恢复,去推动科创产业未来发展,去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记者近日采访获悉,2020年上半年,虽然很多行业被新冠疫情强行按下了放慢键,但手握重金的创投人生活和工作并未就此慢下来,他们一边适应变化,寻找积极应对之策,一边睁大了眼睛,细心挑选下一批领军企业。
幂方资本 梁占超
医疗健康投资热将继续
梁占超是幂方资本合伙人,他所在的团队专注医药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其本人拥有超10年医药健康领域药物研发、医药销售及股权投资经验。他昔日的投资战绩颇为耀眼,生物技术方面有安诺优达、泛生子、嘉检医学;医疗器械有康达医疗、旌准医疗、博辉瑞进、赛诺微医疗;生物医药有天广实、华昊中天。
这场疫情对梁占超的影响,似乎只是工作节奏和方式。
“我们公司在北京上海设有办公点,往年我都是北上两地飞,工作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梁占超告诉记者,由于疫情影响,春节后他一直在京津冀活动,直到上周日才飞往上海,但他的工作步伐并未因为疫情而停止,看路演和项目讨论等工作环节悉数由线下转到线上,“QQ、zoom、钉钉,我们对这些软件适应得不错,如果这个状态真能成为‘新常态’,长此以往估计还真能提高些效率。”
疫情之下,医疗健康成为当下最直接的需求,包括医药在内的医疗健康领域则成为私募股权投资(PE)与创业投资(VC)机构最为关注的热门赛道。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冲击之下,VC市场活跃度创近三年新低,但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成为机构投资热点,该行业获投案例数为112起,位居第二,投资金额为63.07亿元人民币,超越IT升至首位。身为医药健康领域的VC,梁占超的工作量相比往年并不减少,只是关注重点有所改变。
梁占超自豪地介绍他们去年投资的一家病原微生物企业,在疫情期间,这家企业一直为各地提供新冠检测服务。“这场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灾难,也是个放大镜,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起我们医疗资源的匮乏现实和短板。疫情之后,无论国家还是民间资本都会加大这领域的投入。”梁占超表示以前机构更多关注肿瘤等领域,对病原微生物及传染病关注较少,这次疫情以后,疫苗、抗病毒药品、体外诊断试剂等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从长期看,国家和投资机构都将重视病毒认知与疾病防控,这或促进未来新药研发、基础诊疗设施建设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
中汇金 苗延飞
疫情加速自动化时代到来
苗延飞是中汇金股份合伙人,近年投资项目有绿色动力环保,分众传媒,永安期货,空天轻合金,星美影院,优必选,小i机器人,红点影视,星火环境,微邦金融等。这位创投界的少壮派认为疫情将加速自动化时代到来。
这场疫情让他们上半年的艰难几乎成为定局。
苗延飞坦言他们前一段时间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投资。首先是投资的工作环节陷入“停滞”,比如日常出差、项目考察和尽调,都需要和企业直接接触且必不可少。其次是新资金的募集遭遇寒流。“无法和客户面对面交流、机构LP也没法来我们公司进行尽调,另一方面是大家觉得疫情对经济影响大,投资意愿降低。”
疫情对创投行业的冲击也不局限于募投环节,越来越多投资项目业绩增长承压。
“目前我们主要的挑战是基金投资过的除医疗健康、自动化等行业外的项目,可能面临‘生死考验’或无法达到业绩增速指标,这将导致项目退出周期被迫延长、投后管理日益严峻。”因此苗延飞和团队加大了投后管理服务的比重,全力寻求缓解企业困境的方法,积极开展对被投企业的摸排工作。“我们通过视频会议、电话连线等方式,了解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帮助被投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苗延飞告诉记者除了日常的增值服务外,创投机构还为企业提供规避疫情风险的建议和产业链资源的支持,帮助企业对接政策红利。通过了解企业重点项目进展状况,掌握和解决被投企业的痛点和诉求;根据企业反馈,重新评估被投企业,出具风险提示并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这场疫情让苗延飞判断自动化时代将加速到来。
“防控隔离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严重短缺,叠加近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增加,倒逼催生自动化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和智能工厂的建设。另外,智能消毒机器人、智能配送机器人、体感检测机器人等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保证了社交距离,也加速了机器人与产业的融合。”
“投资这块,企业估值也将回归理性。”苗延飞认为虽然全球疫情拐点尚不清晰,受恐慌情绪和疫情实质冲击的双重影响,部分企业估值腰斩、现金流告急。估值的下调和市场的动荡为创投机构带来了机会。一方面市场疲软,企业面临缺钱困境,融资意愿增加;另一方面,企业价值去泡沫,实际价值凸显。为了尽快获得融资,大部分项目估值下调,资本市场回归理性、企业估值更有吸引力,创投机构在疫情中拥有了诸多优质资产的买入机会。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恢复,可以预见的是,创投人一波“报复性”路演、尽调等工作即将从线上直播变成网友见面!
- 链接 -
中国作为新兴创投风投中心崛起
在5月8日开幕的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期间,《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2020)》正式发布。
白皮书显示,去年全球创投风投市场活力有所减缓。比如2019年全球创投市场累计投资金额总计33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万亿元,较2018年略有下滑,其中一个明显反差现象是,去年全球中后期项目投资数量在上升,但单笔中后期项目投资额度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平均3545万美元/笔降至2850万美元/笔,同比降幅约为20%。
然而,得益于中国创业生态系统迅速升级完善,中国创投风投行业依然保持较快正向增长,领跑整个私募产业。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私募机构管理规模整体增速为7.45%,但创投基金管理规模增速高达26.38%,增速超过私募基金界的3倍。
中国作为新兴创投风投中心正在崛起。在全球创投风投排名前50的城市中,有21个(42%)位于美国,亚太地区的15个城市中有一半是在中国,而欧洲一共只有8个城市入围。
《白皮书》还显示,当前创投风投领域的热门投资赛道主要包括新科技赛道、新消费赛道、医疗健康赛道等等。其中,新科技赛道中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层、终端设备应用层、产业应用层、5G时代下的新科技最受青睐。去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以VC阶段为主,种子轮、天使轮比重在19.4%,不过人工智能新创业机会逐渐收窄,获得资本投资的难度也在增加。A轮占比在2014年为32.6%,之后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顶峰44.6%,2019年首次出现下降。相对应2019年B轮融资占比大幅增加至17.3%。
在中国创投风投产业依然蓬勃发展之际,国内创投区域发展仍显得不够均衡,一线省市优势依旧,新一线城市增速明显。中国创投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创投最为聚集的地区,聚集了全国3/4的创投资源。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