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申遗成功纪念日,上昆按下剧场“复演”启动键
2020-05-1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昆曲成为世界非遗的第19年。上海昆剧团今天在俞振飞昆曲厅举行纪念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演出也悄然按下了上昆剧场复演的启动键。

  上昆恢复剧场演出  

应该说,5月18日是所有昆曲人的节日,目前全国有八大昆曲院团,作为其中的执牛耳者,上昆这次举行纪念演出还牵头了浙江昆剧团和苏州昆剧院,打造了一台长三角昆曲人的聚会。今天演出的阵容十分强大,不仅计镇华、张洵澎、张静娴、梁谷音、蔡正仁等老一辈昆曲名家悉数到场,浙昆的张世铮、苏昆的俞玖林等也都亲临现场。上昆五班三代的艺术家们演绎了《牡丹亭》《长生殿》《南柯记》《铁冠图》《玉簪记》《牧羊记》《孽海记》等剧目经典唱段。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演出采取了剧场现场观摩和网络直播同步进行的方式。在俞振飞昆曲厅的剧场里,记者看到,除了昆曲同行、观众代表之外,华山医院、瑞金医院、香山医院、同济医院、东方医院等6位援鄂医护人员也来到现场,接受昆曲人的致敬。这也体现了“在一起”的主题。

上海昆剧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应该是疫情发生以来上昆剧场复演的启幕。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人们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戏曲的剧场演出也在恢复。但是安全问题依然是剧场考虑的第一要素。记者注意到,俞振飞昆曲厅一楼共162个座位,现场的观众来了三四十位,大家隔位错排而坐,保持着观摩距离。

  青年观众成为昆曲主流  

对于上海昆剧团而言,每年5月18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也是一个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总结的日子。在上海各大戏曲院团中,上昆对于青年观众的培养是最有成效的。过去台下白发一片,现在青年人观众已经成为主流。

上昆把青年粉丝称为“昆虫”。上昆相关负责人向青年报记者介绍,自昆曲称为世界非遗之后,昆曲观众培养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他们秉承“传承非遗经典,续接城市文脉”的理念,通过打造昆剧走向青年、兰韵雅集会员俱乐部、昆曲Follow Me跟我学、百场昆曲进校园、昆曲进社区等普及推广品牌项目,厚植昆曲土壤,培育新生力量。

其中,“昆曲Follow Me跟我学”创办于2007年,以青年白领和青少年为培养主体,累计培养学员近2000余人次;成立于2008年的“兰韵雅集”会员俱乐部,经多年培育,已有近万名会员。而上昆进校园的历史可追溯至近二十年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该项目升级为百场昆曲进校园计划,仅2019年服务全市学校就达68所,多年来累计学生观摩人数约达30万人次。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上昆又适时运用网络直播技术,推出了“云赏析”“云教学”“云排练”和“云演出”。特别是3月8日首次启动直播以来,以每周一次直播的频率,吸引了大量新观众,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古老的昆曲借助先进科技成功“出圈”。昆曲成为非遗,不是被供奉起来,而是实现了活态传承和发展。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随着时代变化,昆曲不应拘泥于传统观赏模式,对非遗昆曲的最佳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光彩。尽管线上无法完全代替线下的观剧体验,但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共通的。云上的日子,无疑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随着剧场演出的逐渐恢复,我们将汲取线上线下的双重滋养,探索更多‘打开方式’,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