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长宁累计隔离观察1.2万余人,1/3为境外人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长宁是上海连接国内、联系国际的重要门户,也是国际化、开放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有着全市1/5的常住境外人口、1/3的外国驻沪领事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境外输入压力,在累计落实集中、居家隔离观察的1.2万余人中,境外人员占比约1/3。目前,长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按照“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的要求,积极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阶段性变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复工复产工作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向好。
5月20日下午2:00,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长宁区区长王岚、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长宁区卫健委主任葛敏、长宁区商务委主任顾耀军、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立锋、上海市同仁医院院长马骏介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长宁累计居家隔离观察1.2万余人
疫情发生以后,长宁发现并治愈了全市第一个病例。截至5月20日零时,经长宁医疗机构报告的确诊病例共39例(含境外输入性病例19例),到2月25日居住在长宁的确诊病人均已治愈出院,无死亡。
长宁是上海连接国内、联系国际的重要门户,也是国际化、开放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有着全市1/5的常住境外人口、1/3的外国驻沪领事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境外输入压力,在累计落实集中、居家隔离观察的1.2万余人中,境外人员占比约1/3。
据长宁区区长王岚介绍,前阶段,针对长宁区境外人员“来沪工作比例高、举家来沪比例高、租赁居住比例高”的特点,做好信息排摸;多渠道、多语种开展宣传告知,用多国语言编写防疫宣传栏、融情提示卡和健康小贴士;依法有据、一视同仁落实防控措施,充分调动外籍人士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抗疫的良好氛围。
现阶段,长宁实现境外回沪人员转运零差错,圆满完成本市第三批162位小留学生集中隔离观察的工作任务,动态完善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防范措施,及时调整优化转运流程,绘制流程图,开展工作提示,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上午采样、下午即可出具检测报告
目前,在长宁区继续坚持发热筛查和发热门诊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建立健全发热门诊、发热哨点门诊体系,目前全区有5家发热门诊、9家发热哨点门诊,去年同仁医院完成传染病楼的改建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大规模发热病人的诊治能力。
其中,同仁医院作为全市首个对社会开放的核酸检测机构,自4月8日起在上海率先对社会开放核酸检测以来,不断疏通环节、优化流程、升级服务,专设场地和医护人员,一门式设置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目前周一至周六全天开展,“无须预约、即到即检”。截止到5月18日,为259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提供团体检测服务,为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把好“健康关”。同时,接受个人自愿检测,累计完成6342人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近日,医院再度挖掘潜力,实施核酸和抗体检测“双提速”,上午采样、下午即可出具检测报告。
长宁区卫健委主任葛敏表示,为区域复工复产复学常态化保驾护航。长宁区教育局与区卫生健康委紧密合作,由卫生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培训。复学前,区教育局牵头开展联合督导、逐项验收,模拟应急演练,开展多种形式家校宣传,建立绿色通道,落实重点师生核酸检测。复学后,疾控中心专家主讲开学第一课,加强“一校一医”制度,建立联合处置机制,落实学校医疗废物定点定时回收,全区推广非接触式眼保健操等。截至5月17日,全区共计报告72名发热师生,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保障复工复产工作上,长宁区开放1家综合性医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单位和个人的核酸检测申请。对重点场所加强指导,落实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同时,加紧检查和指导全区集中式空调使用情况,并纳入常态管理。
有力有效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经济发展方面,尽管受疫情影响很大,长宁1-4月仍有部分重点指标逆势上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55亿元,同比增长41.4%;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7个,增长9.6%;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额为111.54亿元,增长157.8%,户均注册资本额达1400万元,同比增长222%;上当年引进企业产税同比增长100%以上。
疫情发生后,长宁在积极落实市各项惠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区惠企“15条”和19项操作细则,涵盖金融帮扶、税费减缓和产业扶持、援企稳岗、企业运营支持及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等各个方面,并通过全覆盖走访、全方位支撑、全链条服务,全力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
针对企业融资之急,搭建银企平台,推动融资贷款精准匹配、快速到位,区内银行为重点企业发放贷款超过46亿元。借助“银税互动”平台,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助力45家企业获得6857万元的授信额度。针对企业稳岗之急,上线“长宁区企业招聘需求共享平台”,积极推动企业稳岗以及就业稳定。
长宁出台应对疫情做好人才工作的10条举措,加强特殊时期的人才服务工作。针对企业补链之急,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帮助企业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比如,税务大数据助力上海中华药业有限公司匹配原材料供应商,实现境内原材料的替代供应,保障批量生产。
此外,大力促进新消费。以“五五购物节”为契机,打造“五新五好”的主题特色,即:拥抱新经济、赋能新基建、放大新场景、打造新品牌、推动新消费;好看、好逛、好吃、好玩、好买,在地标性场所推出100多项特色活动,促进线上与线下、实体与平台融合互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