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吴凡:近视可防不可治,青少年须每天户外活动|两会代表委员履职记
2020-05-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重要健康问题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这几天便提交了《关于落实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关键措施》的提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近视问题。她建议普及近视“可防不可治”的基本医学知识,将重心放到防上。

  普及“可防不可治”的基本医学知识  

吴凡的提案建议部分写得非常简单明了,她希望家长们能谨记,“近视眼是可防不可治的”“建议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不连续效果更好,阴晴天没关系”“为青少年创造社区支持环境”。

大学时主攻公共卫生专业的吴凡工作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和公共卫生打交道,也因此长期关注青少年眼病、耳病等疾病的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全球第一,改善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迫在眉睫。”

她拿出一组数据:2018年对全国112万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3.6%,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

我国近视情况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近视低龄化趋势,且在小学阶段快速上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升高快速增长,从小学一年级15.7%飙升到六年级的59%;二是中学生高度近视问题严重,高三年级高度近视(近视高于600度)的学生人数占到近视总人数的21.9%。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位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前列,近视人数高居第一。

针对这一情况,她建议,每年分省分地市向人大、政协和上级政府通报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及其变化情况,并适度向社会公开。

“近视是可防不可治的。换句话说,真性近视是治不好的。”她解释说,人在幼儿时期通常都是远视状态。3岁前约有300度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增长,远视会逐渐下降,到8岁时应有125~150度远视,到12岁左右变为正视。如果这个过程变化过快,远视度数过早消耗,就早早突破正视变为了近视。近视一旦发生不可逆转,目前医疗条件下无治愈技术。

“我建议,重点针对学校校长、教师、家长等开展近视防控有关干预活动,提高近视防控技能。”吴凡说。

  建议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  

吴凡建议,明确将“通常情况下应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课”等要求纳入对学校的管理规定,将近视率与升学率一样纳入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指标,并建立督导检查和评估考核及追责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落实。

“我们小时候,很多学生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达到了2小时,我们这一代人中近视的人相对比较少。”吴凡强调说,让家长拿出完整的2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是不太现实的,也因此,她的建议是户外活动累计不少于2小时,不连续效果更好,阴晴天无所谓。所谓的户外活动也不是纯指运动,可以放学后走回家,也可以课间在操场上锻炼。

每天2小时以上日间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是有数据支持的。虽说近视流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远未阐明,但近年来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多项随机对照干预试验均发现、证实了增加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发生的有效措施。

在广州、上海、辽宁和台湾开展的干预研究发现,增加户外活动的干预组比对照组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进行1—3年的干预,近视下降比例可达20%~50%,绝对的近视发生率的差别可达9个百分点。

上海一项Meta分析发现每日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可降低近视约50%的发生风险,3小时户外活动则可降低约75%的风险;而且,间断性的户外活动(如每个课间到户外活动)比连续的户外活动(如连续40分钟的一节户外活动课)对预防近视发生的效果更好。

吴凡还建议,探索社会共治的模式,创造社区支持环境,解决一些孩子户外活动“无人看护”“社区无同龄玩伴”的“痛点”问题。在有时间,没场地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共治模式,比如有时间的志愿者家长可以代没有时间的家长看孩子,前提是签一个免责协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