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遗如鱼得水?这个90后馆长这么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用发簪轻轻将秀发挽起,飘逸的刺绣长衫勾勒出纤细的身影,一对精巧的拉丝鱼儿造型耳环游弋在耳畔,这就是刚刚正式投入运营的我嘉文创馆的馆长张佳慧,可以说,她本人就是一个IP。
2012年,山西女孩儿张佳慧来到上海工艺美院学习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自此,开启了与非遗、文创的渊源,也开始了与嘉定长达八年的情缘。作为一个90后,毕业短短4年,创立非遗首饰品牌、举办高校设计比赛、运营综合文创馆……这些在别人看来要积累好多年才能够做到的事,她却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而且还都做得风生水起。
让非遗手艺走出苗寨,用创意扶贫
鱼你相依,一听就是一个充满着爱情甜蜜滋味的名字,没错,这个非遗当代首饰品牌正是由张佳慧和她的丈夫一起创立的,而他们当年的蜜月旅行,也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在上海工艺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张佳慧就被学校里展示的贵州手工拉丝工艺首饰一下子吸引住了。之后,便确立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大学四年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这个非遗手艺的方方面面。“后来,我的毕业旅行和蜜月旅行都去了贵州凯里。当地秀美的风景和精巧的工艺,实在是太让人着迷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宝藏。”张佳慧说道。虽然这些年来,她去那里的次数早已不计其数了,但是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旅行都放在了同一个地方,可见她的迷恋程度之深。
与此同时,她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藏匿在大山深处的非遗手工艺带到离现代都市生活更近一点的地方,让现在的年轻人也可以欣赏到、接触到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温度与故事。于是,在蜜月结束回城后,她和同样毕业于上海工艺美院的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一起创立了首饰品牌,用创意进行扶贫,让更多技艺精湛却生活艰辛的苗族手艺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些手艺人的手艺是世代相传的,每件作品都非常非常美,但是呢,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可能有些过于隆重,不适合在日常佩戴。所以呢,我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重新的设计,然后交由他们来帮我实现。”张佳慧娓娓道来,“因为文化的差异,同一样东西可能在这个地方是好的寓意,在别的地方可能是不好的象征。我们之所以用鱼这个形象来做我首饰品牌的IP,是因为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发现,鱼不仅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吉祥的祝福,对于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来说,它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好的评价。我希望我们的首饰是受越来越多人喜欢的,让拉丝工艺走出苗寨,走出贵州,甚至走向世界。鱼你相依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让非遗文创走入生活,受年轻人喜爱
去年,张佳慧集合了全国几十所高校,专门做了一个首饰设计大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加入到非遗创新的事业中来。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项目也在酝酿之中,那就是我嘉文创馆。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除了首饰之外,我也会关注许多其他基于中国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创作的品牌,所以在组建文创馆的时候,我也引入了这些设计师的作品。”说着,张佳慧拿起手边的一个东方明珠造型的玻璃制品,“许多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摆件,其实它是一支笔,用的时候,蘸一下墨水,很复古,但是很实用:蘸一次可以写一两百字。”小小一支笔,也反映出张佳慧选择文创产品的标准:不仅有创意,还要实用,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非遗也一样。
在“鱼你相依”展示区,鱼的造型,或具象或抽象地贯穿在所有的作品里,有些作品还和上海元素相结合,比如东方明珠、白玉兰、旗袍等等,但是却一点不突兀,恰如其分,细品之后,会由衷地对背后的设计巧思会心一笑。这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纪念品的文创设计,只是张佳慧众多尝试中的冰山一角。在旁边的一个展示柜里,还有几组特别有爱的情侣造型拉丝工艺胸针,原来,那是她新开发的婚庆系列。“现在年轻人的婚礼都会回赠来宾伴手礼,除了喜糖之外,希望还可以有能让宾客永久保存的纪念品。我们就设计了这套喜糖加胸针的回礼套装,非常受欢迎。”张佳慧介绍道。
让非遗匠人上演现场秀,盘活各种资源
在文创馆的楼梯旁,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那里做着什么。走进一看,原来,他正在为一个拉丝发簪做点翠工作。
他是被张佳慧从凯里台江请来的非遗第三代吴建兵,虽然是个90后,但是手上的活儿却相当厉害。“一方面,吴师傅在这里打样,可以让来到这里的人近距离看见这些作品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一方面,我们也会做一些体验工作坊,吴师傅可以做一些指导工作。”张佳慧说道,“从静态到动态,我们安排了多种非遗手作课程,让非遗真正地活起来。”
张佳慧的母校这次也和文创馆达成了合作关系,未来,学弟学妹们会来到这里进行学习、交流、创作,为非遗文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谈到对文创馆未来的愿景,张佳慧说:“产品研发要有速度、作品调性要有高度、文化挖掘要有深度、造型气质要有美度、非遗文创要有温度,最后还要有甜度——民以食为天,我们已经在制作一些中式茶点,希望文创馆也可以带给大家味蕾的记忆,全方位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文创的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