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没有两朵一样的浪花,也不必复刻一样的求职路
2020-06-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当2020年的脚步迈入6月,对全国874万、上海19.3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一个特殊的毕业季来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受疫情影响的高校生就业,一直是多方关切的焦点。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的“抓好‘六稳’‘六保’”中,稳就业、保就业毫无悬念地排在了第一位。

疫情之下,安得饭否?对大学生就业,中央始终高度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推动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上海也推出了九大“硬核”行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近日举行的上海市委常委会,进一步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实际,立足当下多措并举,着眼长远引才引智,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从政府层面筹谋施策,到相关机构应声而动,全社会都在为大学生就业架桥铺路。集万千牵挂在一身的高校毕业生,该怎样在这个非常时刻,走出一条自己的非常就业之路?“后浪”们该抱持着怎样的姿势或节奏,更好地在大海上奔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朵一样的浪花,年轻人从象牙塔迈入职场的方式也不必是千篇一律的。在过去的两周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连续推出大学生就业系列报道,我们为“后浪”们提供了很多“各自绽放”的青春样本。

研究生毕业的她,带着“教师梦”走进刚脱贫的县城;不忍看到家乡果农的愁容,95后的他选择返乡创业;放弃出国读博和外企高薪的她,扎根祖国的大西南……有这样一批毕业生,将个人小我置于国家大我的格局中,确立了不寻常的就业坐标。2020年中国年轻人在全民抗疫中挺身而出的热血精神,在他们的就业路上转化为另一腔朴素动人的报国之志。去边城、去基层、去并不光鲜亮丽但又恰恰是对人才求之若渴的地区,既是感恩反哺,也是一展抱负。他们青春的脸庞,有光。

还有一批毕业生,在“新就业形态”中危中寻机,找到了位置。有委员在两会中提到,疫情严重阶段,仅一个平台企业的新注册骑手就逆向增长了45.78万人,疫情下直播行业招聘需求同比逆势增长1.3倍。从“李佳琦”们转正为互联网营销师,到核酸检测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的涌现,为毕业生们拓展了就业想象的空间。 

放眼我们四周,更多灵活就业的“新就业形态”正在酝酿、成型、风靡,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毕业在即的95后们、还未毕业的00后们,在以智能网络为特征的“在线新经济”大潮里,有更多冲浪的优势。顺势而为,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此外,放下将求职方向和所学专业硬行捆绑的惯性思维,因时而变,跨界求职,更好地抓住政府机构和社会单位给予的机会点,毕业生们也许能碰撞出新的自我。

当然,如果求职的起点确实不那么尽如人意,一份面对现实的勇气更显得尤为重要。不必画地为牢,不必在起点就想着一步到位,作茧自缚地强求样样条件都符合期许。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党委书记杨振斌所言,大学生要将个人成长、价值实现,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把眼光放得更开一点,更广阔天地一点,才能赢得更大的余地。”

今年的就业也许艰难,但只要转变心态、转变观念,步履不停、蓄势待发,毕业生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将算数,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将成为未来人生的珍珠。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诗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